时间:2024-08-31
曾鸳鸳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已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而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个自主合作的机会,改变了传统的以接受型为主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大多仅仅是浮于形式,缺乏其内在的实效性。针对这样的现状,现阶段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应从养成高效预习的习惯、合理编排学习小组、明确组内分工、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强化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等方法和策略入手。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策略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个自主合作的机会,改变了传统的以接受型为主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老师们很喜欢采用这种学习形式进行教学。但在实践中,它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多仅仅是浮于形式,缺乏其内在的实效性。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不管什么问题,不管合适与否,不管难易程度,一律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要合作了,问题就解决了;只要合作了,学生就是自主学习了。
小组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合作技能。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同学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讨论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说话,谁也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老师一喊“停”,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汇报讨论结果时,发表的意见还只是个人的想法,没有形成小组意见,也没有因为小组讨论而对个体的思维产生新的碰撞,小组成员之间也没有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
每个学习小组里都有学优生和相对的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是学优生扮演主角,他们的意见就主宰了整个小组的意见。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习惯在热闹的环境中做一个旁观者。这样,也就没有真正做到全员参与,没有真正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小组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形式单一。而教师评价又大多指向单一的个体,对小组整体的评价不够科学和客观。教师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的机会,更缺少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的技能训练。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一)培养学生高效预习的习惯,为有效的小组合作奠定基础
学生在自学预习过程中,不仅要自主解决课文生字、新词、重点句子,而且要对课文有一个客观的整体把握和主观的主题感悟。可现状是,学生只满足于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其他的就不做深入思考和探究,离我们的要求差之甚远。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加以指导:
1. 指导学生感悟文段意思。学生在解决了基本的阅读障碍后,应思索课文整体上讲了什么,也就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但这一点不容易做到。于是学生普遍借助工具书,这样又缺少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过程。要把握文章整体意思,必须逐段理解各自然段意思。
2. 指导学生联系单元主题、课文主题感悟写作目的。学生弄清了课文内容后,引导其从单元、课文主题上思考。只有从主题上思考,才能明白作者的意图,为什么这样用词、为什么这样修辞、为什么这样安排内容等。学生如能在自学阶段就感悟到这个程度,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就有内容可谈了。
(二)合理编排学习小组,明确组内分工,教给学生必备的合作技能
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使各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以便促进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成员之间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各自承担起分配到的任务,在分工中合作,在合作中分工。一般小组成员以3-6人为宜,笔者所带班级有44人,4人一小组,分为11个小组,每组设一个小组长,一个记录员。小组长要协调本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发动成员畅所欲言,组织解决在合作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员要记录好本组成员讨论时提出的意见和最终的结果。小组长和记录员可以采用轮换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有了明确的分工,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必需的合作技能。比如要让学生明白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要认真倾听组员的发言,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有自己思维和价值取向;当遇到不同见解时,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老师会引导发言的同学对全班同学说:“大家安静,请听我讲。”这样就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到发言者身上;对组员的精彩见解和独到观点,要积极地鼓励,以达到相互支持,比如对经常发言的学生给予热烈的掌声;遇到较大的困难和分歧时,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有了这些良好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才显得有意义,才能使个体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指导,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出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四)强化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丰富评价手段,增加评价效益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学生特别注重教师及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教师要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使学生形成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强化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教师还要丰富评价手段,转变评价主体,更多地将评价主权还给学生,采用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的形式促进评价效益的最大化。教师可组织小组自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审视。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在小组集体中的作用;意识到集体的事需要大家的合作;意识到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合作内涵与价值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合作情感和坚定的合作意志。
当然,教师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小组代表汇报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矫正评价的作用,以此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当学生汇报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当学生汇报严重失信时(比如对照参考书念读,完全不是小组研究成果),教师必须及时制止矫正;当学生汇报效度不够时(由于受知识能力的限制,学生汇报时无法把握能力训练点、增长点),教师不能再站在旁观的位置上,而要及时归位评价引导。
综观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更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生不仅在知识上互相学习,而且在情感上互相理解、尊重、寬容。因此,教师一定要立足实际,积极为学生创造适合小组合作交流的条件,帮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石鸥,刘丽群.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廖肇银.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J].江西教育,2003(11).
[3]韩秀婷.失真与归真: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