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吴海珊
2024年的第一天,浙商銀行宣布筹备3年多的理财子公司——浙银理财获准筹建,成为国内第3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从注册资金和潜在理财规模来看,其相较于建信理财等头部理财子公司仍有差距。
就整个理财子公司行业发展来看,进入2023年,银行理财规模持续承压,甚至在当年6月末首次被公募基金规模超越。不过,从最新趋势来看,理财规模出现反弹趋势。有券商分析师认为,在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下调的背景下,居民存款正向高收益理财产品转移,预计2024年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规模有望实现10%的增长。
2024年1月1日,银行理财子公司有新成员加入。当天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2023年12月29日收到了监管批复,获准筹建浙银理财。按照以往惯例,筹建周期通常为半年,之后浙银理财将向国家金融监督总局提出开业申请。
随着浙银理财获批,6家国有大行及12家全国性股份行旗下的理财子公司均“配齐”。浙银理财成立后,将成为国内第3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设立,源于2018年4月资管新规落地,银行理财向净值化转型。2019年5月建信理财率先开业,2019年也是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快速落地时期,当年成立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多达11家。
公开信息显示,浙商银行筹备理财公司已3年有余。2020年11月浙商银行就发布公告称,浙银理财的拟注册资本为20亿元,浙商银行100%持股。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司管理办法》的要求,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为1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资本。从目前已获批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来看,同样为20亿的注册资本的银行理财子公司还有渤银理财和恒丰理财等。
这与头部银行理财子公司仍有差距。如2019年成立的农银理财注册资本达到120亿元,中银理财注册资本为100亿元。
这一趋势从理财规模上也可窥探一斑。鉴于浙商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尚未成立,以其持有的理财产品来作为参考(通常而言,银行的理财产品总额高于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的规模)。截至2023年6月末,浙商银行理财产品余额1764.37亿元,当期浙商银行累计发行理财产品2390.08亿元。
相比之下,同期建信理财产品规模1.47万亿元;农银理财产品余额1.42万亿元;中银理财的资产管理规模1.61万亿元;招银理财当期理财产品余额2.53万亿元;兴银理财管理资产规模2.07万亿元。
不难看出,头部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产品规模是浙商银行的数倍甚至十多倍。当然,从整个行业来看,这几家头部公司所占的比重也相当大,马太效应逐步显现。
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2023年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公司的存续规模为20.67万亿元,占比超过八成。根据本刊计算,2023年上半年上述五家头部银行理财子公司在银行理财子公司存规模中占比达到44%。而市场数据显示,2022年底这一数字为36.92%,2020年为25.7%。这意味着,尽管理财子公司数量在增加,但是头部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仍在上升。
进入2023年,银行理财规模持续承压,上半年理财规模降低至25万亿元附近,甚至在6月末首次被公募基金规模超越。
以浙商银行为例,其理财产品规模从2020年的2889.08亿元,下降至2023年6月末的1764.37亿元;农业银行公布的2023年半年度报告,农银理财的理财产品余额1.42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0%。
2023年银行理财子公司规模的缩水与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打破刚性兑付叠加债市波动影响密切相关。
不过,到了2023年下半年,理财规模出现反弹势头。到2023年11月理财规模继续修复,环比增长至27.53万亿元,创下年内新高。
同时,中信建投银行业联席首席分析师杨荣对本刊表示,2023年理财子公司破净率在3%~4%,远远低于2022年,破净率回归正常。
受行业环境影响,2023年度,银行理财产品管理费率也有所下滑。中信建投证券以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中邮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宁银理财和渝农商理财等为样本数据梳理发现,2022年,样本理财子公司平均的基本费率、销售服务费率、管理费率分别为:0.406%、0.198%和0.188%;2023年,样本理财子公司平均的基本费率、销售服务费率、管理费率分别为:0.398%、0.218%和0.179%。
一年时间内上述三项费率分别下降0.0079%、提高0.019%、下降0.0090%。中信建投认为,银行理财销售服务费率上升的原因在于,2023年理财规模下行期,理财子公司为了确保规模的稳定,在销售相关的服务费方面的支出没有减少而是在增加。
就未来趋势而言,有观点认为,为了实现理财规模的增长,销售服务费率继续下降的概率较小,因为理财子公司没有独立的销售渠道,理财销售主要依靠母行和非母行的代销,代销费用相对极高。
2023年12月22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等国有大行以及招行等股份行陆续在官网挂出最新的人民币存款利率表,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根据相关公告,本次存款利率下调10~25BP不等。据悉,此次是商业银行2023年以来第三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了。
而受银行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基准利率也相应出现调整。据中信建投统计,2024年1月1日至5日当周,其样本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的平均基准利率为3.23%,环比下降10个BP。
具体而言,1~3年(含)产品的平均发行基准利率为3.49%,环比下降10个BP;6~12个月(含)的平均发行基准利率3.36%,环比下降8个BP;3~6个月(含)的平均发行基准利率2.82%,环比下降10个BP。
“2023年底存款挂牌利率平均的降幅在14个BP左右,但是2024年首周不同期限理财产品的基准利率降幅在10个BP以下,小于存款挂牌利率的平均降幅,原因可能是存款挂牌利率下降的影响尚未全面传导到理财基准利率中,2024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仍存在继续下行的可能。”杨荣分析说。
另外,杨荣表示,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影响也可能体现在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当前银行理财资产端配置中,现金和银行存款占比达到25%,主要是定期存款,后续理财子公司将会逐步调降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占比,而适当增加高收益率资产占比。”
当然,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对理财子公司而言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信建投报告显示,2024年1月1日至5日当周,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中长期产品占比在上升,尤其是1年期以上产品。如3~6个月(含)的理财产品占比环比下降1.13个pct;一年以上产品发行量占比36.3%,环比上升1.7%;1~3年(含)产品,占比为33.8%,环比上升0.11pct。
瑞银大中华金融业研究首席颜湄之对本刊表示:“存款利率下调后,居民更希望找一些高利率的理财产品,从方向上来看,银行降低存款利率可能是利好相对长周期、高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
杨荣也表示,随着存款挂牌利率的下调,部分存款可能会流向银行理财,并成为未来银行理财规模增长的主要来源,“存款利率下调后,存款将主要向理财迁移,而非向公募和保险迁移,这有助于增强理财产品的优势,以及理财产品规模的增长。”我们预计2023年下半年以来,银行理财规模有望逐步企稳回升,2024年实现10%左右的增长。
(文中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