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4-08-31

金海燕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能力低下有一定的原因,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策略则可通过“提高小学生的识字量、注重数量关系的教学、运用综合法与分析法、渗透动手操作的教学、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来实现。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原因;有效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离不开问题的解决。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探究、整理、归纳和反思,积累和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年级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问题解决能力低下的原因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既是教师们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后续学习的奠基石。一般来说,问题解决能力低下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受形象思维的束缚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缺少学习经验,往往只会停留在情境图的“美丽”上,而不会从中提取本质的东西。例如:一年级上册第49页的摘向日葵图(求还剩几个向日葵?),学生不会用数学语言完整地表述图意,而是盲目地数出向日葵的个数,随意地列出加法算式4+3=7,而且是深信不疑。究其原因,学生不能很好地明白图示的意思,也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

(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实践证明,很多一年级学生不会解决问题,往往是由于不认识问题中的字,不能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一旦家长或老师指点,就马上明白了数量关系。例如:一年级上册第80页的练习题,日历上显示11月5日星期一,老师说:“今天有雨,运动会推迟3天再开。推迟后,运动会星期几开?”这里的“推迟、运动会、星期”是学生还没有学过的词语,他们难以理解。

(四)容易忽略隐含信息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感知觉的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他们通过看图读图,能获得题目中的直接信息,但却容易忽略其中隐含的信息。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小朋友说“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几人?”学生通过看图或看字很快地找出“前面9人”和“后面5人”这两个直接信息,列出9+5,却遗漏了“我”自己也是一个人这个隐含的信息。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画图,再让一些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策略

依据上述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以提高一年级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一)提高小学生的识字量

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以致他们对解决问题缺乏兴趣,思维受阻,不能独立解题,更不用说独立读题、审题了。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就养成不读题目,只看数字就随便列式的应付习惯了。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平时要带领学生多读题目,找一找、圈一圈关键词,让孩子注上拼音,反复进行对字词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只有不断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审题才能水到渠成。

(二)注重数量关系的教学

在新课改的推进中,不少教师过于注重情境创设,淡化了数量关系的教学。然而,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其作用不可抹杀。一年级主要是加法和减法运算,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是整体和部分关系、相差关系。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画图理出数量关系。比如一下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借此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三)运用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是从已知信息出发,利用已知信息看能解决什么问题,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逐步找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把这两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隐含进去,逐渐明确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自然而然地用到解决问题中去。

(四)渗透动手操作的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渗透画图策略、动手操作策略,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通过实践操作,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发展。

(五)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教师在引导一年级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之后,要趁热打铁地引导他们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与回顾中明确解决问题的“程序”,并逐渐内化,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总之,我们教师要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初步渗透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endprint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能力低下有一定的原因,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策略则可通过“提高小学生的识字量、注重数量关系的教学、运用综合法与分析法、渗透动手操作的教学、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来实现。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原因;有效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离不开问题的解决。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探究、整理、归纳和反思,积累和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年级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问题解决能力低下的原因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既是教师们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后续学习的奠基石。一般来说,问题解决能力低下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受形象思维的束缚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缺少学习经验,往往只会停留在情境图的“美丽”上,而不会从中提取本质的东西。例如:一年级上册第49页的摘向日葵图(求还剩几个向日葵?),学生不会用数学语言完整地表述图意,而是盲目地数出向日葵的个数,随意地列出加法算式4+3=7,而且是深信不疑。究其原因,学生不能很好地明白图示的意思,也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

(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实践证明,很多一年级学生不会解决问题,往往是由于不认识问题中的字,不能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一旦家长或老师指点,就马上明白了数量关系。例如:一年级上册第80页的练习题,日历上显示11月5日星期一,老师说:“今天有雨,运动会推迟3天再开。推迟后,运动会星期几开?”这里的“推迟、运动会、星期”是学生还没有学过的词语,他们难以理解。

(四)容易忽略隐含信息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感知觉的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他们通过看图读图,能获得题目中的直接信息,但却容易忽略其中隐含的信息。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小朋友说“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几人?”学生通过看图或看字很快地找出“前面9人”和“后面5人”这两个直接信息,列出9+5,却遗漏了“我”自己也是一个人这个隐含的信息。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画图,再让一些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策略

依据上述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以提高一年级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一)提高小学生的识字量

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以致他们对解决问题缺乏兴趣,思维受阻,不能独立解题,更不用说独立读题、审题了。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就养成不读题目,只看数字就随便列式的应付习惯了。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平时要带领学生多读题目,找一找、圈一圈关键词,让孩子注上拼音,反复进行对字词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只有不断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审题才能水到渠成。

(二)注重数量关系的教学

在新课改的推进中,不少教师过于注重情境创设,淡化了数量关系的教学。然而,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其作用不可抹杀。一年级主要是加法和减法运算,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是整体和部分关系、相差关系。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画图理出数量关系。比如一下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借此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三)运用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是从已知信息出发,利用已知信息看能解决什么问题,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逐步找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把这两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隐含进去,逐渐明确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自然而然地用到解决问题中去。

(四)渗透动手操作的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渗透画图策略、动手操作策略,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通过实践操作,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发展。

(五)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教师在引导一年级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之后,要趁热打铁地引导他们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与回顾中明确解决问题的“程序”,并逐渐内化,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总之,我们教师要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初步渗透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endprint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能力低下有一定的原因,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策略则可通过“提高小学生的识字量、注重数量关系的教学、运用综合法与分析法、渗透动手操作的教学、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来实现。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原因;有效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离不开问题的解决。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探究、整理、归纳和反思,积累和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年级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问题解决能力低下的原因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既是教师们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后续学习的奠基石。一般来说,问题解决能力低下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受形象思维的束缚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缺少学习经验,往往只会停留在情境图的“美丽”上,而不会从中提取本质的东西。例如:一年级上册第49页的摘向日葵图(求还剩几个向日葵?),学生不会用数学语言完整地表述图意,而是盲目地数出向日葵的个数,随意地列出加法算式4+3=7,而且是深信不疑。究其原因,学生不能很好地明白图示的意思,也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

(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实践证明,很多一年级学生不会解决问题,往往是由于不认识问题中的字,不能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一旦家长或老师指点,就马上明白了数量关系。例如:一年级上册第80页的练习题,日历上显示11月5日星期一,老师说:“今天有雨,运动会推迟3天再开。推迟后,运动会星期几开?”这里的“推迟、运动会、星期”是学生还没有学过的词语,他们难以理解。

(四)容易忽略隐含信息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感知觉的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他们通过看图读图,能获得题目中的直接信息,但却容易忽略其中隐含的信息。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小朋友说“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几人?”学生通过看图或看字很快地找出“前面9人”和“后面5人”这两个直接信息,列出9+5,却遗漏了“我”自己也是一个人这个隐含的信息。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画图,再让一些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策略

依据上述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以提高一年级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一)提高小学生的识字量

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以致他们对解决问题缺乏兴趣,思维受阻,不能独立解题,更不用说独立读题、审题了。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就养成不读题目,只看数字就随便列式的应付习惯了。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平时要带领学生多读题目,找一找、圈一圈关键词,让孩子注上拼音,反复进行对字词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只有不断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审题才能水到渠成。

(二)注重数量关系的教学

在新课改的推进中,不少教师过于注重情境创设,淡化了数量关系的教学。然而,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其作用不可抹杀。一年级主要是加法和减法运算,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是整体和部分关系、相差关系。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画图理出数量关系。比如一下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借此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三)运用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是从已知信息出发,利用已知信息看能解决什么问题,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逐步找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把这两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隐含进去,逐渐明确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自然而然地用到解决问题中去。

(四)渗透动手操作的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渗透画图策略、动手操作策略,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通过实践操作,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发展。

(五)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教师在引导一年级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之后,要趁热打铁地引导他们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与回顾中明确解决问题的“程序”,并逐渐内化,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总之,我们教师要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初步渗透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