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始终是研究型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始终停留在学生参与简单实习阶段,鉴于我国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产学研人才培养滞后于现实岗位需求,文章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以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改革路径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要性
(一)现实岗位需求不足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都与产业需求脱节,比如半导体行业,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以芯片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别誉为“工业粮食”,是信息革命核心技术和主要推动力。2020年,全球有62条集成电路生产线建成投产,其中26条在中国,由此带来专业人才缺口高达40万人。“十三五”时期,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仅芯片设计人才需求大14万人,但高校毕业生不到需求总量的一半。
(二)实战和跨界人才缺乏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大多集中在某个学科领域,跨学科、交叉式的人才培养需要继续探索。如工程性人才培养既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要懂经管、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可见地方应用型高校打造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储备体系,已成为应用型高校和企业突破人才瓶颈、加快产业发展的共识。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产业高速发展培育和储备更多“匹配”的高质量人才。
二、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现有问题
(一)政府层面
当前地方政府在搭建产学研平台之后,对产学研后续执行、反馈信息掌握不够及时,后续跟踪服务不够到位;同时,地方政府对研究型高校产学研投入关注较大,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相对投入关注度较小一些,对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发展方向、路径的引导有待加强。
(二)高校层面
1.定位相对模糊
研究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定位是高级科学研究人才或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产学研人才培养定位是技术工人型人才。而应用型高校在两者之间未找到明确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定位,各应用型高校常常基于某个学科定位而明确培养目标[1]。
2.模式创新不够
当前应用型高校产学研操作模式仍然停留基础的认识实习、实验室模拟操作、工厂基础工作的初级实习,这些实操大体属于专业的基本知识实践巩固,但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入思考、运用工具性研究方法开展实际工作显然从目前的产学研中,体现的并不明显。
3.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性不够
产学研的投入需要大量的工作精力,一些应用型高校虽然有专门的研究中心专职人员,但产学研团队更多是由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除了承担科研的工作量之外,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一些具有职务的团队成员还要承担大量的行政工作,团队成员身兼数种角色,很难集中精力去从事产学研工作;同时,现有产学研的成果所有权要么归属为企业,要么归属为学校,个人在成果归属中无法找到价值感,从而打击科研人员的产学研积极性。
4.产学研团队构建不合理
打造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产学研团队是产学研项目推进的重要条件,但目前许多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产学研团队成员构成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聚合力不够、分工不够明确。成员来自高校各学院,大多属于兼职做产学研项目,产学研项目确立后,临时搭建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工作默契欠缺,新成员加入后有适应期,且有些新成员没有做过产学研;有些成员团队意识不强,仍存在单打独斗思想,团队很难形成合力。
二是学历专业背景趋同化、缺乏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团队成员遴选范围较小,团队带头人习惯遴选学科背景相同的人才,这与当前产学研项目的实际需要不相符合,如做一个农村电商的产学研项目,该项目不仅需要电商背景的成员,同时大数据分析、产业经济、供应链管理、营销、运营等相关背景的人才也需要吸纳到团队之中,可见跨学科融合背景对一个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性[2]。
三是团队传帮带的效应并不明显。一个团队的带头人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目前很多地方应用型高校并不注重人才的内部培养,团队的梯队构成存在问题,一个团队的强能力带头人一旦流失,整个团队处于瘫痪状态,重新培养一个高素质的带头人需要时间,因此,当下很多应用型高校用高薪资引进高层次人才或者整个团队,等到聘期结束,完成绩效指标后,高校再与其解聘,虽然这种做法短期来看,暂时解决了高校发展的难点,但长期看,一方面打压了本单位内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不能长期保持本单位的产学研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即产学研发展完全取决于外聘的专家团队贡献度。
四是学生参与不够深入。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项目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要么不参与,要么參与只停留在简单的重复工作中,如查找文献、做调研记录等,这种程度的参与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人才培养这个角度讲,这种模式是失败的。
(三)企业层面
1.动能不足
政府对企业与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扶持、补贴力度相对较小,企业在与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时,由于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定位比较模糊,企业获得合作价值较低,因此,企业较偏向于和研究型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
2.可持续性不够
产学研初期合作时,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合作较为密切,双方期望值较高,但合作过程遇到一些瓶颈时,双方沟通意愿开始下降,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很难推动解决。如专利归属问题,就存在高校与企业沟通不畅的难点。
(四)产学研模式固化
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模式较为固化,缺乏创新。一是传统的实践教学变形,学生参与基本属于实践实习,高校教师参与度较低,企业讲师培训高校教师基本流程后,对学生参与情况反馈不及时、不详尽,高校教师只是定期核查产学研参与情况,没有更好地与企业相融合,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到产学研工作当中,产学研开展效果不佳;另外一种是高校与企业合作,通过协议确定产学研项目后,只有少部分教师参与产学研后续执行,且执行推进相当困难,如调研途径较少、获取研究对象相关数据存在困难、实验无法突破,企业和高校研究团队沟通协同较差等等问题[3]。
三、改革路径
(一)政府层面
1.建立服务跟踪机制
地方政府应积极推进应用型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服务机制,跟踪产学研推进过程,了解企业和高校需求,最大限度地服务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辅助其达成产学研合作目标。
2.制定高校端产学研项目财政支持政策
制定产学研财政支持政策,制定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开展的产学研项目评价机制,对于二者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效果教好、能够转化的项目要有财政支持,如返税、财政补贴、奖励等。激发产学研高质量发展,服务地方经濟发展。
(二)高校层面
1.明确产学研定位
应用型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更应注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和高层次应用型研究,也区别于职业院校的专业基础技能人才的培养。应用型高校的产学研应重视成果转化、解决地方经济现实问题,做好服务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库,以及培养具有高质量专业技能、高质量综合性、应用型人才,这也是我国在工业4.0时代急需的人才群体。
2.建立团队可持续发展机制
一个高校的产学研开展不应因一个团队灵魂人物的流失而搁置,高校应建立良好的团队发展机制,做好传帮带的培养人才梯队的工作,无论是引进团队,还是引进团队带头人,都应注重引进人才或团队与高校内部人才的融合,引进人才的目的是建立属于高校自己的超强团队,因此,可考虑把团队培养作为考核团队带头人绩效的指标之一,而不是只看重团队的产出成果[4]。
3.探索产学研工作量作为教师的工作绩效指标之一
从开拓产学研合作渠道、合作协议签订、项目执行、项目结项落地等一系列环节需要产学研团队投入大量的工作精力,为了激发产学研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应探索产学研工作量作为教师工作绩效指标之一,如把产学研项目执行效果分成几个层级,对应不同层级,给出适当的工作绩效。
4.以校级层面管理的研究中心为平台构建团队
依托学院建立的研究中心,其最大的发展弊端就是团队成员学科背景趋同、资源获取渠道较窄等问题;高校通过校级层面管理建立的研究中心,一是有利于凝聚内部资源,较大程度地争取校内财务政策支持,遴选各学科专业人才,一支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专业团队,是产学研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二是更易获取外部较好资源,以校方为平台参与高层次的产学研合作,为成员提供高层次的学术培训等。
5.推行导师制、引导学生深入参与产学研项目
建立产学研团队导师制,由导师遴选学生参加产学研项目,并制定学生参与产学研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评价标准;高校应探索建立学生参加产学研项目的学分制,以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产学研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企业层面
1.提高认知、开拓思维
现在很多中小企业只知道埋头苦干,并不关注国家宏观政策、行业发展,一叶蔽之地认为在高校与企业合作中,高校获得利益更大,企业获取价值较小,甚至狭隘地认为企业参与产学研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这一认知有待提升。
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除获得资金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与高校科研团队共同攻关企业现阶段遇到的难点问题,有些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瓶颈时,由于资金有限,无法依靠自身研发中心突破研究瓶颈,或与一些咨询公司合作,这时候可以考虑与高校产学研合作,借助高校的产学研平台,共同攻关;同时,产学研中高校培养的人才,企业也可以考虑让其在企业实习,并遴选其中的优秀人才,这为企业培养人才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可见,企业应从长远发展、且深挖产学研合作给企业带来的潜在价值视角看待产学研,应积极地与高校开展合作,为自身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参考建议[5]。
2.深入融合高校团队、深耕产学研项目
产学研项目应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而不是企业放任置之不理,企业应定期与高校产学研团队沟通合作,定期对产学研项目合作的进度、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寻找问题点和解决策略,在项目研究领域,深耕细作,切实实现成果落地转化。
参考文献:
[1]孙丽华.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06.
[2]蓝国干.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选择研究[J].投资与合作,2021.05.
[3]黄江昆.推动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探索与实践——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04.
[4]檀朝桂.地方高校产学研布局的探析与思考——以湘潭大学为例[J].科技风,2021.02.
[5]王博.地方工科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路径研究——以江苏海洋大学为例[J].西部皮革,2020.12.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批准号GH20404,课题名称《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张瑞(1981.12—),女,吉林长春,吉林工商学院吉林省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