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秀瑜
【摘 要】“引导—观察—发现”教学模式指以“主体”“发展”为指导思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提高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理清这模式的生成背景、操作的基本流程,有助于对“引导—观察—发现”教学模式的深入探究,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引导—观察—发现”;教学模式;生成背景;基本流程
“引导—观察—发现”教学模式是指以“主体”、“发展”为指导思想,使小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通过相对独立的各种探究活动,观察现象,发现知识,掌握技能,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提高整体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要运用这一模式教学,则有必要理清其生成背景。
一、“引导-观察-发现”模式的生成背景
“引导-观察-发现”模式有着源远的理论依据。一是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二是布鲁纳的“发现法”理论。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应是“奉送真理”,而应该是“教人发现真理”,“引导-观察-发现”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动机,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发现真理,获得知识。这样做收到的效果是: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和丰富的。
科学课实验教材是由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组成的,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实际教学中不少科学老师忽视了规范的科学实验操作的方法,常常使教学目标难以完成。因而,针对这种情况,研究“引导-观察-发现” 教学模式这一课题,以找出这种课型的教学规律就成了当下最重要的议题了。
二、“引导-观察-发现”模式操作的基本流程
“引导-观察-发现”模式的课堂教学基本程序是: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二)引导猜想,研究方案
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引导猜想,研究制定方案,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独创性。
(三)实验观察,探究真理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观察是积累知识的起点,是科学预想和科学发现的开端。掌握了科学的观察能力,就如同握住了一把科海拾贝的钥匙,从中获得无限的乐趣。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如何记录观察现象。对于观察对象,在观察前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让学生开始观察活动,成果才能出来。对于观察途径,通过看、听、闻、尝等各种感知方式的相互配合,并且参与了想象思维等因素,充分调动一切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对观察对象进行有的放矢的观察,才能获得比较清晰的感知。对于观察结果,应如实进行记录,可通过表格、画图、语言等各种形式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四)发现知识,创新应用
科学教材的内容有很多是适合短期、中期、长期考察的,课堂40分钟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围绕一个主课题,确定几个小的研究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分工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的能力。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是由自然科学的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在应用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必然要全力以赴,积极动脑,想尽一切可能,创造性地运用种种条件,解决困难,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
三、“引导-观察-发现”模式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如《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课可设计为:
(一)创设情景,引起兴趣
1. 播放VCD,介绍庞大的昆虫世界,引起学生对昆虫的探究欲望。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2. 看了以上的介绍,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昆虫有什么认识?
(设计目的:引导复习昆虫的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再引起学生对研究昆虫的兴趣。)
3. 你还想研究昆虫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肉眼观察,初步感知
1. 分组观察(用肉眼),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选定其中的某一种昆虫,认真观察身体的器官,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设计目的:估计用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应该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2. 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或建议?
引导:建议用放大镜再进行细致的观察。
(三)借助放大镜,细致观察
1. 复习怎样使用放大镜。
2. 对比在放大镜下,你观察到的昆虫某一部分器官和你刚才用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并把刚才的记录表补充完整。
(设计目的:在填写观察的表格中及时发现,原来用放大镜观察比用肉眼观察发现的东西多。)
3.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设计目的:重在使学生发现自己以前对昆虫身体用肉眼没有观察到的地方,使学生明白,原来昆虫的身体是这样的呀!有一种顿悟的感觉、惊奇的感受,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励学生的探究欲望。)
4. 播放录像:介绍关于昆虫的翅膀、口器、复眼、触角、耳朵、气孔等的知识。
5. 看了录像有什么感想?
(设计目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同时也强调教师在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以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通过细致的观察,再通过观看介绍昆虫各部分器官特点的录像,增强学生对研究昆虫的愿望。)
(四)课外观察,深入研究
1. 昆虫的生活这么精彩,一定有许多秘密,想去探究它吗?
2. 你想探究哪一种昆虫的生活习性?从哪方面着手?
请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
3. 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观察计划。
4. 课外可以根据你们制定的计划去进行探究观察,注意做好记录,尽量不要打搅小昆虫正常的生活。
(设计目的:研究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延续探究的兴趣和习惯,在填写表格中,加入填写“感想”这一栏,使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
可见,把“引导—观察—发现”模式运用到教学设计中,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由观察到动手,积极参与,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引导:建议用放大镜再进行细致的观察。
(三)借助放大镜,细致观察
1. 复习怎样使用放大镜。
2. 对比在放大镜下,你观察到的昆虫某一部分器官和你刚才用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并把刚才的记录表补充完整。
(设计目的:在填写观察的表格中及时发现,原来用放大镜观察比用肉眼观察发现的东西多。)
3.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设计目的:重在使学生发现自己以前对昆虫身体用肉眼没有观察到的地方,使学生明白,原来昆虫的身体是这样的呀!有一种顿悟的感觉、惊奇的感受,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励学生的探究欲望。)
4. 播放录像:介绍关于昆虫的翅膀、口器、复眼、触角、耳朵、气孔等的知识。
5. 看了录像有什么感想?
(设计目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同时也强调教师在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以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通过细致的观察,再通过观看介绍昆虫各部分器官特点的录像,增强学生对研究昆虫的愿望。)
(四)课外观察,深入研究
1. 昆虫的生活这么精彩,一定有许多秘密,想去探究它吗?
2. 你想探究哪一种昆虫的生活习性?从哪方面着手?
请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
3. 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观察计划。
4. 课外可以根据你们制定的计划去进行探究观察,注意做好记录,尽量不要打搅小昆虫正常的生活。
(设计目的:研究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延续探究的兴趣和习惯,在填写表格中,加入填写“感想”这一栏,使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
可见,把“引导—观察—发现”模式运用到教学设计中,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由观察到动手,积极参与,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引导:建议用放大镜再进行细致的观察。
(三)借助放大镜,细致观察
1. 复习怎样使用放大镜。
2. 对比在放大镜下,你观察到的昆虫某一部分器官和你刚才用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并把刚才的记录表补充完整。
(设计目的:在填写观察的表格中及时发现,原来用放大镜观察比用肉眼观察发现的东西多。)
3.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设计目的:重在使学生发现自己以前对昆虫身体用肉眼没有观察到的地方,使学生明白,原来昆虫的身体是这样的呀!有一种顿悟的感觉、惊奇的感受,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励学生的探究欲望。)
4. 播放录像:介绍关于昆虫的翅膀、口器、复眼、触角、耳朵、气孔等的知识。
5. 看了录像有什么感想?
(设计目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同时也强调教师在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以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通过细致的观察,再通过观看介绍昆虫各部分器官特点的录像,增强学生对研究昆虫的愿望。)
(四)课外观察,深入研究
1. 昆虫的生活这么精彩,一定有许多秘密,想去探究它吗?
2. 你想探究哪一种昆虫的生活习性?从哪方面着手?
请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
3. 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观察计划。
4. 课外可以根据你们制定的计划去进行探究观察,注意做好记录,尽量不要打搅小昆虫正常的生活。
(设计目的:研究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延续探究的兴趣和习惯,在填写表格中,加入填写“感想”这一栏,使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
可见,把“引导—观察—发现”模式运用到教学设计中,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由观察到动手,积极参与,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