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郝瑜
【摘要】深文浅教是把深刻难懂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用具体而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出来,把抽象化的东西描述成具体的内容,可以先摒弃一些难懂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为最终目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学内容以及方法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结合学情合理确定深浅,实现深文浅教,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深文浅教;教学方式;策略探究
在对人的态度上,笔者有三个原则:让身边的亲人舒心;与朋友交往,让身边的朋友舒心;教学时,让学生课听得舒心。前面两点,笔者认为尽心去做就好,第三点,却要努力去做到极好。因为第三点,不仅是自己的做事态度,还是努力追求的方向。因为语文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语言交流和人文素养 。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勤于潜心钻研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深文浅教,让学生尽可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完成学习任务。
深文浅教是把深刻难懂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用具体而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出来,把抽象化的东西描述成具体的内容,可以先摒弃一些难懂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为最终目的。笔者欣赏春风化雨,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教法——将蕴含深刻的课文浅教,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那么,又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一、把握教学重难点
拒绝贴标签式教学,尊重学生的自然生成。有些文章不借助教参,连老师自己都很难读懂,更别说学生了。教师要能深入地研读教材,精准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能根据文体特点、作者年代、作者国籍等进行教学。
比如,《白杨礼赞》这是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更为明显。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美读课文。学生品读中领悟广袤的原野,成排笔直的白杨,那阳光下耀眼的力争上游的力争上游的枝干。此时,教师要能引导学生从背景从外形上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去感受那个时代北方军民的抗日热情,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而领悟本文的主旨,作者是借赞美白杨树去赞美北方的抗日军民。学生水到渠成的了解了什么是象征,什么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学生会很自然地联系到从前学过的《陋室铭·爱莲说》等许多课文,也用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这种深文浅教的方法,自然的分解了难点,强调了重点。因时代久远,学生对茅盾、鲁迅的这一代作家的作品了解的甚少,对那个特殊时代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进行资料助读。只有适当的点拨,学生才能知人论世,才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到文学作品的美点。学生对这类作品,喜欢美读,才能达到深文浅教。
二、利用多元化朗读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精彩的朗读可以呈现文字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使课堂流转着浓郁的语文味。
比如,教师在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时,要能突出朗读的重要性。正如朱自清先生曾言:“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教师要能引导学生既要能读出“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一句的舒缓辽阔与不舍伤感,又要能读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的急促与艰辛、向往和坚持,充分体会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可谓难矣。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不同的文本节奏导读时,既有优秀的范读,又要求学生“先有情再传情”,更为学生提供了“过湘江,哒哒哒……”这样的读书节拍,使其有了诵读支架,更好地通过诵读去琢磨人物心情。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点,要能做到循循善诱,由节奏到情感,由陶醉到伤感,引导学生真正读懂了西山景、西山人与西山情。文章深奥,但朗读却化难为易,让文本走进了学生心里。
再比如,在教学《在沙漠中心》一文时,教师可以采用下面的形式来凸显朗读的神奇性。先让学生读一读文本的第二句独白:“我听见自己说,‘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得挤不出一滴眼泪的心……’”旨在进入文本语言内核感受人物在浩大的沙漠中的无助、绝望和痛苦。如果学生起初读得很快,教师要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省略号,读出停滞延长的意味;三个省略号连用,强化绝望之意;关注句子的重复,平静坚强渐生;最后结合句子之前的提示语“我的思绪有点乱”,再次品读这省略号,学生慢慢读出了“眼泪”之外的诸多情绪:“希望、勇气、热爱、力量”等昂扬的精神。此时,学生已经融入了文本,融入了意味深长的省略号中,由模糊到清晰,由“一望而知”到“一望无知”再到“读出未知”,充分感受到小小标点符号的穿透力。
三、巧借多媒体技术
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采用视频、图片、音频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课件不仅更加直观,而且容量更大。针对九年级学生学习倦怠,学习困难情绪严重 的普遍特点。教师利用课件教学,更容易有的放矢,突出重点。课堂上促成学生互动,更有利于师生做好课堂小结,做好课堂知识的巩固练习,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深文浅学,课件教学是语文老师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深文浅学不仅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还要能符合当代的教学理念。教学有法,而教又无定法。教师只要能对教学保持住持久的热情,就能探究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摸索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之路,让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林子英.语文教学导言的“境”、“情”、“趣”、“疑”[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05期.
[2]袁诗杰.翟启明.插上多媒体辅助教学翅膀,让小学语文教学更精彩[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5期.
[3]卢芸.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05期.
[4]向仕权.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质疑”难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S2.
[5]司恒宇.探究文学文本意蕴的三条路径——以《荷塘月色》为例[J].课外语文.2019年19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