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艳萍
课堂提问是收集学生情况信息,并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回答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理解,即学生知道什么,他们是怎样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思考的。我们对学生如何理解事物的过程了解的越深入,便越有能力促进他们参与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他们更深入、更有目的地理解课程内容。作为课堂互动地主要途径,课堂提问也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地基本功。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在结构上呈现怎样地规律性特征?课堂提问地结构能实现哪些基本功能?
1.提问分解型
这一类提问结构中,典型的特征是教师通过小步子提问,步步引导,用一个或多个思维含量较低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这类提问结构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子类。一类是把一个高认知水平的初始问题直接分解为一系列低认知水平的问题,或者一开始就把知识点分解为一系列低认知水平的问题。提问分解型的第一个子类,呈现高认知水平的初始问题,没有给学生发声的机会,教师将初始问题分解为思维含量较低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这一子类提问结构占了所有提问结构的41.3%.。
例如下面教学片段:
师:要实现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可以加什么物质?
师:若要使该试纸变蓝需要得到什么?
生:碘单质
师:那么,要使碘离子变成碘单质的话,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生:氧化剂
师:是哪种氧化剂呢?
生:氯气
师:只有氯气才可以嗎?其他的氧化剂可以吗?
生:HO也是可以的。
在此教学片段中,初始问题是“要实现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可以加什么物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两个认识:(1)认识到碘离子变成碘单质,需要氧化剂;(2)碘单质遇到淀粉会变蓝。而实际上,教师并没有就此问题让学生回答,而是直接就此问题转化为思维含量较低的问题,学生只需要简单分析,就可以解决。
提问分解型的第二个子类,教师一开始就以思维含量较低的问题与学生一问一答展开,整个过程就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这一类提问接结构占了所有提问结构的15.2%.。
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清楚教师的真正意图,并不知道自己在这个环节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只能是“教师拨一拨,学生动一动”。
2.追问完善型
这一类提问结构中,典型的特征是教师给出初始问题,学生就初始问题思考并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以强调或完善初始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和教师追问的意图,我们将追问完善型提问机构分为三个子类。
追问完善型其中一个特点:呈现初始问题后,学生能够给出部分答案,教师通过有效的追问,引导学生完善答案。这一子类提问结构占了所有提问结构的15.2%。
例如下面选取的教学片段。
师:如何快速鉴别氯化铁和氯化钠溶液?
生:从溶液颜色可以判断。
师:直接观察,属于物理方法,如看颜色,闻气味等。
【演示】取氯化铁溶液于试管中,加大量水稀释。
【现象】浓度太小时观察颜色行不通。
师:看颜色有时不一定有效,只有在浓度较高时才有效。请问还有没有其他试剂可以鉴别这两种离子呢?
生:硫氰化钾
师:有的学生预习得非常好,用硫氰化钾。这个试剂是本节课我要重点推出得试剂。在硫氰化钾之前,我们有没有学过什么试剂可以鉴别这两种离子呢?
此教学片段得初始十分清晰,就是“如何快速鉴别这两种溶液?”教师此环节得教学意图也很明确,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鉴别方法。在学生找到了一种方法后,教师能够及时甲乙追问得形式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进一步探讨鉴别方法,从而完善初始问题得答案。
3.提问讲解型
这一类提问结构中,典型得特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针对初始问题,学生能够给初始问题得全部或者部分答案,教师缺少有效追问,而是以讲授得方式直接分析。这一类提问结构占了所有提问结构得4.3%。
例如下面选取得教学片段。
师:脱氧剂中的铁被O氧化后得产物可能是什么?
生:直接氧化的话应该是FeO。如果是在点燃条件下,和氧气反应的话就是FeO。还有一种可能是FeO,但我不知道怎么反应。
师:好。我们如果单纯从化合价得角度来分析,这三种氧化物中,FeO中铁元素化合价应是正二价,FeO中铁元素化合价应是正三价,那么它的颜色应该是红棕色,经常被用作颜料跟油漆混在一起,这个书本上有提到它的用途。FeO中有一部分化合价是正二价,有一部分化合价是正三价,我们经常把它写成“FeO·FeO”这样的形式。FeO还有一个特性,它能够被磁铁所吸引,所以经常也把它用作磁性材料。
此教学片段中初始问题是“脱氧剂中的铁被O氧化后的产物可能是什么?”学生给出了较完整的答案,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而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也没有对学生的困惑给予回应,而是继续围绕初始问题,以自我回应的方式进行讲授。由于教师缺少有效的追问,师生也因此失去了深度交流的机会。
总之,教师进行的低认知水平小步子引导是一项关键的教学技巧,这样的引导能帮助学生迅速提炼书本知识点,同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规范。我们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追问答案背后的理据,通过追问才能“看清楚”学生的推理认知过程,方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深度互动创造空间。为什么在其他的提问结构中,很少看到类似的对话呢?我们认为,由于教师的低认知水平的小步子引导在课堂上的惯性使用,使学生失去了推理能力发展的机会,逐步形成了“习惯了听话,不善于表达”的被动学习状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