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西方弦乐史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4-08-31

【摘要】西方弦乐艺术,又称西方现代音乐、“当代音乐”。在19世纪,出现了浪漫主义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基本上可以占据了统治地位。然而,到了20世纪并非如此。它开始有着各种的语言和风格,有些形成了不同的流派。[1]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本文将通过两个部分来谈谈本人对西方弦乐艺术史的浅见,第一个部分为介绍西方弦乐艺术史的背景,第二个部分介绍了西方弦乐史的代表人物之一——瓦吉姆·鲍里索夫斯基。

【关键词】西方弦乐艺术史;19-20世纪;瓦吉姆·鲍里索夫斯基

一、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旧音乐出现了一段复杂的重合。早在19世纪中期,F.李斯特、M.穆索尔斯基、G.比才等人的创作已经发出反叛的信号。世纪之交,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们把浪漫主义风格推向极致,传统音乐语言及框架从各方面被极大扩张,出现半音的大量运用、结构内容扩充、编制扩充等音乐现象。A.N.斯克里亚宾、R.施特劳斯、G.马勒等人的创作完成了浪漫主义理想的最终体现,同时,也暴露了传统体系失控后的繁复与累赘,一种反浪漫主义倾向开始聚集。世纪末,印象主义音乐出现在了法国,受到当时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印象主义画派的影响。它不仅仅是浪漫主义精美诗意的最后延伸,更是预示着20世纪新音乐发端,代表人物则是C.德彪西。德彪西作为19世纪与20世纪的重要人物,他于1873年进入法国巴黎音乐院接受全面正规的学院派训练,音乐根植于法国音乐传统。

他在1889年巴黎的加美兰音乐上与S.马拉梅、C.莫奈等人的交往使他们在艺术观念上取得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印象主义特征的德彪西风格。德彪西的《弦乐四重奏》(1893)带有早期印象主义的印记,之后的《牧神午后》(1894)、《前奏曲》(1913)等均属确立印象主义的代表之作。印象主义排斥极度复杂的艺术教育方式,认为美必须诉诸感官,追求通过一个令人愉悦而自然的手段去寻找我们伟大的美,如象征派诗歌更注重声韵、节律,印象派绘画追求光感的细微变化,它们都避开戏剧性情节或历史选题,没有宏大的构筑,而是在积极有效提高以及人们感官的敏锐力。德彪西大胆地进行使用了许多创新性的写作手法:例如,大胆实践并运用五声音阶、全音阶;节奏比较灵活多变,韵律不规整;结构分析自由,轮廓信息模糊。[4]除德彪西外,同时期作曲家们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同样的特征,如M.拉威尔、A.鲁塞尔、M.de法雅、O.雷斯皮吉等。印象主义音乐率先将传统音乐推向变革的边缘,有力地打开了20世纪音乐的大门。

20世纪初,传统调性音乐体系逐渐瓦解,这标志着持续于1700~1900年前后的“共性写作”原则丧失了原有的控制力,新音乐就此萌生。20世纪艺术与社会之间达成前所未有的密切关系,音乐呈多元发展之势,风格流派错综复杂,新的艺术观念繁多而且始终充满着挑战与反叛,技术语言独特新奇。

二、代表人物瓦吉姆·鲍里索夫斯基

20世纪中提琴演奏家——瓦吉姆·鲍里索夫斯基,为推广和普及抒情维奥尔琴作了很多工作。在室内乐团,鲍里索夫斯基也用其他的古老乐器—维奥拉达甘巴及低音维奥拉演出。他有时还同乐队一起演奏他自己改编为管弦乐的《D大调维瓦尔第协奏曲》。他还出色地在蒂博四世(13世纪)的旋律基础上改编了《玫瑰花之歌》—一首用于独唱、抒情维奥尔琴和钢琴的作品。同时他还改编和整理了马勒、吕利和戴尔维卢瓦等人的作品。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在首场中提琴音乐会的海报上写着:他(指鲍里索夫斯基)演奏用的中提琴是基莫菲.波德戈尔内制作的。这个细节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对于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来说十分重要的是在苏联有了提琴制作家,他们能制造出色的音乐会演奏用的乐器(顺便提一句,后来鲍里索夫斯基在德国巡回演出的时候,海报上同样地标明——基莫菲.波德戈尔内制作的中提琴;其次,演奏家和乐器制作家——鲍里索夫斯基和波德戈尔内——创造性的友好合作关系为逐步排除“不合规格的中提琴“奠定了基础,也为向中提琴家提供音樂会用的中提琴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这无疑为中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很快,鲍里索夫斯基的演奏活动在国外也赢得了声誉。1927年,他随四重奏团到德国演出,并举行了独奏音乐会,在那里他结识了欣德米特。为了表示对苏联中提琴家功绩的肯定,欣德米特把自己的照片赠送给鲍里索夫斯基,上面写道:“赠给国际中提琴家联盟主席——鲍里索夫斯基。”

总结:

从音乐(内部)本身来看:浪漫主义风格到了后期,它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发展。所有这些,都预示了一种新的语言和风格的诞生。换句话说,20世纪某些新的音乐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19世纪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3]

参考文献:

[1]周倩旎.三大音乐流派中的情感表现——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音乐谈起[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01):66-68.

[2]胡齐贤.以负面美学的角度浅论西方20世纪“反传统”音乐[J].北方音乐,2015,35(21):3-4.

[3]黄鳞逸.关于12音体系作曲技法合理性的探讨[J].艺术探索,2007(06):83+87+166.

[4]樊倩.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二册节奏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2.

[5]李文川.现代音乐启示录——从序列音乐的兴衰谈起[J].黄河之声,2012(15):102-103.

[6]吴晗.从20世纪音乐变化的原因看西方音乐的发展特征[J].北方音乐,2015,35(19):9.

作者简介:游艺缤(2000),女,福建龙岩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18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生,专业方向:竖琴演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