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在我国高校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社会对于高校大学生存在潜在能力评价偏向刻板印象的情况下,相较于公立高校的大学生来讲,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创业路径更趋艰难。当然,这其中有民办高校本身确实存在的客观条件因素限制,但是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就业层面而言,民办高校大学生更需要有合理公平的就业环境以及更坚实的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能力。因此,这就对民办高校提出了更高水平的教育要求,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路径创新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创业
引言
根据教育部公示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909万人次,同比增加35万,再创历史新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民办高校学生往往会因为“出身”问题而备受歧视。当然,这种就业歧视的存在并不仅仅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畸形化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有民办高校确实存在的教育质量、教育层次相对偏低的问题。所以对于民办高校以及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来讲,想要切实地走好就业创业路径,单纯指望就业市场的净化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即便是在公立高校大学生就业之间同样存在内卷现象,所以基于此,民办高校只有有意识地通过进一步优化自身的教育体系,完善教育模式,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为本校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创业路径,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而在这方面,对于民办高校来讲,可以尝试打造“六五四三二一”模式,即打造学生“六项能力”、构建学校教育“五大体系”、发挥“四个作用”、利用好“三类平台”、紧抓“两个课堂”和形成“一项特色”。
一、打造学生“六项能力”
(一)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是民办高校学生自身市场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基础。从创新能力视角来看,对于进入任何行业和任何岗位的民办高校学生来讲,想要打破自身学校的消极影响,就必须拥有更深厚的底蕴和更开阔的视野,这才能够让民办高校学生在自身的岗位和工作中脱颖而出。而创业能力本身也是民办高校学生从业的一种方向,尤其是学生自身家庭条件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拥有自主创业的机会和空间的情况下,民办高校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走好职业发展的道路。而在这方面,民办高校可以组织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活动,例如创业大賽、行业创新大赛等,从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和不同行业出发,在实践中锤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此夯实学生的从业基础。
(二)沟通交往能力
沟通交往能力对于任何学生来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是在踏入职场之后,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甚至会决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民办高校要提高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可以通过各种社团活动、演讲活动来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同时,向学生社团开放权限,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在社交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
(三)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而且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信息处理的能力的重要性甚至是远超创新创业能力。因为信息处理能力是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理解个人工作责任,发挥个人综合能力的前提条件。拥有信息处理能力,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同时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从业方向以及职业发展可能,促进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强化需要民办高校能够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新闻、关注时事政治,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氛围,加大对学生信息了解、获取和分析的宣传力度。
(四)网络应用能力
在网络时代,网络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无论是民办高校学生,还是公立高校学生都需要具备网络应用能力。这种网络应用能力并不是指学生网上浏览和基本的网络检索能力,而是学生通过网络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能力。因为即便是民办高校加大教学投入力度,想要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单纯依靠学校也很难办到。所以学生必须要具有自我学习意识,而网络应用能力是能够为学生提供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渠道。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民办高校需要在学校内部加大对网络应用能力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各种讲座、班会等形式,强化学生对于网络应用的全新认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并通过网络来实现自我发展,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外语应用能力和车辆驾驶能力
相较于前五种能力来讲,外语应用能力和车辆驾驶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中锦上添花的能力。民办高校学生即便是不掌握这两种能力,也能够实现就业,但是当民办高校学生踏入职场之后,外语应用能力和车辆驾驶能力往往会成为学生淘汰他人或者是被淘汰的关键性能力。而且从高校大学生视角来讲,民办高校学生在校期间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外语能力和车辆驾驶能力的提高。因此民办高校在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上,应该提起足够的重视。
二、构建学校教育“五大体系”
构建学校教育“五大体系”对于民办高校,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来讲,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而这五大体系分别是理论、课程、实训、评价和师资。其中理论顾名思义就是指民办高校要加大对学校教师理论科研的扶持力度,制定一定的学术要求,引导学校教师能够在理论科研方面作出一定的成绩,一方面增强民办高校的理论研究基础,而另一方面也能够塑造学校学术形象,而且最主要的是,就是在进行理论科研的过程中,能够对所教授的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课程开展层次的深入;课程则是指民办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客观需求,在传统的理论课程基础上,增加各种实践性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对于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束缚与限制;实训是指在课程的基础上,将实训实习作为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创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学校一方面要与校外优质的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机会。而另一方面则是要通过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让学生能够提早感受就业难度,以便于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就形成个人职业发展的意识,奠定学生的职业发展基础;评价则是从学生发展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就业评价等作为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对个人综合能力发展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自我强化的态度,以便于学校可以通过评价对学生的自我发展进行引导和监督;最后的师资即是要求民办高校引进专业的教师,一方面是理论科研教师,加大对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而另一方面则是要引进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丰富民办高校内部的教育资源,增强民办高校的教育能力,以便于学生能够在校获得更优质的就业和创业指导。
三、发挥“四个作用”
发挥四个作用发挥的是学生、学院、家长和社会的四个方面作用,只有凝聚多方力量,才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指导,并引导学生在个人选择倾向的基础上选择更适合学生的就业、创业路径。这方面民办高校要发挥家长在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强化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加大对学生就业创业宣传,引导更多的家长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支持,对于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率提高来讲,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当然,家长只是“四个作用”中可以利用的作用,但是并不是主要作用。一方面,民办高校不能指望家长完全解决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需求,而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是民办高校自身的责任,民办高校不能舍本逐末。所以充分发挥社会作用,对于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来讲必须要落实的作用。在这方面,学校应该积极地与社会,就业单位形成紧密联系,并达成共识。学校为社会就业单位提供就业人才储备,甚至是可以根据社会就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定向培养学生,并解决部分专业部分学生的就业需求。而就业单位则能够向民办高校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就业岗位和更明确的实习、就业机会,即便是民办高校学生不在学校联合的就业单位工作,但是拥有实习机会,学生也能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利用好“三类平台”
利用好“三类平台”对于民办高校有效激发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三类平台”分别是实训、比赛、网络。实训的意义在于能够真正意义上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渠道和平台,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夯实基础。而且,实训内容可以由民办高校结合自身校内外资源进行设计与构建,一方面是就业实训,一方面是创业实训,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综合能力的提高。比赛的意义在于通过比赛能够让学生彼此之间看到自身的差距,同时也能够为一些学生提供自信的基础和努力的方向。尤其是除了学校自身组织的比赛以外,民办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其他任何形式的各类比赛,对于能够在各位比赛中获得成绩的学生,可以由学校予以嘉奖,这样更有利于积极的教育环境的营造。在网络时代,网络平台的利用对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来说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在这方面,民办高校需要加大对网络应用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更有效地使用互联网途径。一方面是帮助学生筛选可以利用的就业创业平台,而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构建网络信息整合中心,引导学生更好的选择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
五、紧抓“两个课堂”
紧抓“两个课堂”是民办高校在自身资源和教育基础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未来就业创业道路上获得必要竞争力的可行路径。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所谓第一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指学校的理由教育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履行学生应尽到的学习义务,按时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争取忧郁的成绩,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由民办高校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所对应行业的发展和人才状况,并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个人的诉求和能力表现,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职业规划。而第二课堂则是在完成第一课堂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也就是学生“六大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在职场环境和创业环境中获得优势。
六、形成“一项特色”
在当前的资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本质上来讲就是学生不可替代的特色,这也是学生就业创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所在。所以在这方面,民办高校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通过讲座、实训、比赛等诸多活动,引导不同类型在校期间一项自己的一技之长或特色,并且能够在校期间通过各种活动巩固自身的“特色”,以便学生能够在未来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民办高校应该积极尝试网络应用的各种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软件进行操作,并数量掌握这些软件的应用技巧,以便学生在未来就业的过程中拥有“不可替代性”。当然,学校在这方面也需要积极地通过各种教学和培训活动来引导学生重视自身“一项特色”的打造,不断的武装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学生的素质基础,促进学生在具有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要明确“一项特色”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也不冲突,根据木桶理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能有明显的短板,不然即便是学生拥有“一项特色”也很难绝对地脱颖而出。
结论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数量与日倍增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确实要面对社会就业歧视和偏见的客观现象。而且民办高校相较于公立高校,无论是在教育资源还是在教学水平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也正基于此,民办高校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创业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夯实就业创业的基础,以便于学生能够在人力资源市场中树立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以实力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认可,并逐渐转变民办高校学生面对的偏失就业创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徐桂香,张拓.民办高校就业创业精细化管理[J].就业与保障,2020(15):2.
[2]刘成立,娄雪.应用型民办高校"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模式构建研究[J].知识经济,2020(005):120-121.
作者简介:苏闯(1983.06—),男,汉,沈阳市,沈陽科技学院,机制与交通工程系,思想政治教育。讲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