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校园欺凌事件的道德失范及德育重塑

时间:2024-08-31

莫娟

【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增多,在我国各地时有发生,给受害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深深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一暴力现象亟需得到重视并解决,因为它不仅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损害严重,更为重要的是严重破坏了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法制体系的不健全本文除了探讨校园暴力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外,致力于对欺凌现象作出相应有效对策,加强学校、社会、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以减少伤害的发生。

【关键词】校园欺凌事件;道德失范;德育重塑

校园欺凌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校园欺凌行为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家庭因素导致的学生性格及行为差异,或是学校管理不完善让学生有可乘之机等。

1.校园欺凌事件的道德失范分析

①校园欺凌的内涵界定与治理政策。原生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青少年将心理上产生的问题转移到人际交往上。一类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与子女聚少离多,另一类为父母关系紧张导致子女身心不健康。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将子女托付给祖辈照看,直接忽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其教育理念陈旧,认为孩子只需要满足衣食即可,不重视道德培养。而隔代陪伴过程中,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更多以慈祥的方式与孙辈相处,对于孙辈物质的要求尽量满足,缺乏对其情感、伦理道德、社会规范的训练与纠正,当孙辈出现“主动欺凌行为”时,往往认为是“不懂事”“小孩子行为”“谁家孩子不打打架”等,未加以重视,甚至过于溺爱为其“辩护”,不告知父母孩子真实的道德情况,错误道德观念一旦从小形成,在其成长过程中就很难矫正。②教师针对校园欺凌的反应意识不强,特别在社会传统观念以及家长干预下导致管理权限不足。《教育法》29条规定,学校可“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从条文看法律给予了学校一定的权利处分学生,但是这样的权利实际中也只是严重欺凌事件发生后的处分,对一般性欺凌,例如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等存在不适用,在合理惩戒缺乏规则制度的前提下,教师对于“家长找说法”“校闹”“变相体罚”等束手束脚。现代媒体报道新闻负面案件往往浓墨重彩,刻意报道出个案的特殊性,如对于个别教师“体罚”现象夸张报道,过度解读,让社会群体误认为这是普遍现象,带有非理性眼光看待教师惩戒行为。

2.校园欺凌事件的德育重塑

2.1增强校园安全宣传力度

从校园欺凌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校园欺凌行为的界定比较模糊,对于欺凌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防患及解决方式不科学,甚至70%的学生不知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后该找谁。所以让学校师生充分意识到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认识到校园欺凌对学校发展、学生身心的负面影响,以及有哪些制止校园欺凌的办法和途径等,是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要多渠道、多形式和经常化地培养学生反校园欺凌的相关意识,避免工作开展的形式化。不能局限于学校一年一次的法制报告会和简单的主题班会,因为少次的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反校园欺凌的意识作用不大。学校应该有固定、显目、长久性的标语和专业性的板报宣传,使学生每天在校园活动的时候都能受到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反校园欺凌的意识;还应该召开典型事例的讨论与分析会议;还要设立相应的校园广播专栏,使这些措施更具有效性和长久性。

2.2摆正心态,学会尊重

正确的心态可以让学生之间更容易相处,班主任只能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才能让他们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性,认识到一心向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大家和平共处的重要性。对于一些校园欺凌事件,班主任在应对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搞“一刀切”,盲目地批评和苛责当事学生,而要从事实的原委出发,寻找其发生的具体原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尊重他人、关愛他人的重要性。班主任在关怀学生的同时,要不断与学生交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相处心态,这样能从源头上阻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例如,班主任可从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校园欺凌案件的实际事例入手,在班会上和学生进行真挚的沟通,使他们认识到校园欺凌事件的危害性,认识到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建立平等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这样,能使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灌输仁爱思想,教育尊重他人人格人权

仁爱隶属于道德的范畴,是指人们相互帮助、平等友爱的情感即“友善”“人道”“仁慈”“感激”。欺凌者忽视他人人格,不懂尊重,实际上是个别个体青春期为获得自身社会支配权力而产生的扭曲行为,欺凌形式从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到肢体欺凌甚至是性欺凌。家长需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灌输善的理念,呼唤其内在的良知良能。人类的崇高在于行善,道德价值的高尚是因为它能给行善的人带来快乐。教育子女善待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否则“他人是地狱”,家长在生活中应秉持博爱思想,拥有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的博爱主义,适当给予孩子一定自主选择权,更加强调物质奖励与精神提升的双重性,构建和谐的人际相处模式。

3.结语

校园暴力欺凌不能轻视,必须重视。它是犯罪行为的前兆,是隐患,是祸根,是毒瘤,任其发展,漠视处之,必然导致欺凌双方走向社会违法犯罪。学校及各方面必须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处理、教育和挽救,以防其将来对社会构成更大的危害与威胁。校园暴力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协同合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环环相扣、齐心协力,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校园暴力欺凌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俊冬.初中班主任预防和规避校园欺凌事件的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8(09).

[2]石增,国巴晓.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现象调查及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9(2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