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

时间:2024-08-31

罗雪梨

【摘 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存在以教科书为语文学习的全部内容、学生阅读面过窄的问题。“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模式”研究,力求探寻“有效拓展”与阅读教学相融无痕的境界,从课前、课中和课后拓展性阅读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言材料,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拓展性阅读;课文;教学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这样一种通病:绝大部分教师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内容,久而久之,就使我们的学生形成了“阅读面过窄,视野不开阔,思维能力弱”等明显的缺点。拓展性阅读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而活跃的语文学习平台。拓展性阅读的实施主要以教材为中心, 寻找更多的相关资料加以整理、阅读,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并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我们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

一、课前拓展性阅读——帮助学生预习

很多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特别是上了中高年级段。因为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制约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所以需要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其实,这就是一次课前的拓展性阅读。每次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我都会找准一个拓展点给学生,让学生有目的、有内容可搜,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记录到“拓展阅读记录册”中。课上,让学生交流所搜集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进行课内阅读打下基础。如:教《将相和》一课,由于古典名著故事年代久远,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甚大,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搜集故事背景、《史记》及作者简介、战国布局等背景资料。在上课伊始时让学生拿出“拓展阅读记录册”来交流。课前的拓展性阅读,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古典名著故事的距离,为下面理解文章作了很好的铺垫。

又如,在教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描绘。我让学生搜集白朴的简介,特别是他的写作背景,有好些学生找到了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背景:白朴出生于金末一个官僚家庭,在年幼时遭遇金亡变故,与父母失散,随父母好友——著名诗人元好问流亡山东,得到元好问的培育。长大后,拒绝仕元,迁居金陵(现在南京市),过上隐居生活,纵情山水,以诗酒为乐。由此可知,画面中的“一点飞鸿”是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的归隐之地,作者的心中之景。课前的拓展性阅读,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理解诗文的意境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课中拓展性阅读——加深课文理解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教师如果能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我校曾筱洵老师在教学《生命,生命》一课时,学生在理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部分内容有疑难。于是,教师适时地出示杏林子的简介:“……杏林子小学时聪明活泼,但六年级那年患上的那场病,除导致她行动不便外,发病时更手脚肿痛,痛苦不堪。她从此结束学校生活,留在家中,由母亲照料。她一边与病魔纠缠,一边广泛阅读,17岁那年开始写作生涯……”通过作者自己的事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这句话的感悟,又架起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的桥梁。特别是当老师配乐继续说“身怀残疾的杏林子写作时,弯着腰、弓着背,辛苦数倍于正常人。但她对写作一往情深,以非凡的意志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双手写下不少励志作品,鼓舞着许许多多的人们鼓足劲儿面对生活!”此时, 学生已泪流满面,深深地理解了生命的真正含义。

又如在教《慈母情深》一课,在感悟“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一句时,我先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说母亲很辛苦;有的学生说母亲的手都裂了;有个学生居然说母亲不爱惜毛票,把它都揉皱了……这时,我拓展了原文《母亲》的描写:“1.5元在当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那个年代,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20几元,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3元。梁晓声家有兄妹5人,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常常一块臭豆腐要吃3顿,舍不得吃炒菜,而母亲在一个小厂做临时工,每月工资只有27元。为了省钱,她每天要走很远的路上班,从不舍得花5分钱坐车,而且从不吃早饭。由此可见,1.5元对于这个贫寒的家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对母亲来说,是辛苦劳动近两天的收入!”等学生阅读了这段拓展性材料时,无不被那深沉的母爱深深打动了,再说感悟时,明显的深刻感人了。

三、课后拓展性阅读——延伸课外阅读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古今很多学者也说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这些话都点中了语文教学的关键——大量阅读。“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教师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了《慈母情深》,可以推荐梁晓声的原文《母亲》等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书籍或文章;学了《最后一头战象》,可以推荐《羊奶妈与豹孤儿》、《保姆蟒》等动物情感故事;学完《女娲补天》,可以推荐《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学完《猴王出世》推荐《西游记》;学完《寓言二则》后推荐介绍《伊索寓言》等;又如在学完古诗《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之后,让学生课后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这样的课后拓展性阅读,不但开发了课程资源,实现了学法的迁移,促进了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而且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但是,在选择拓展性材料时,应限定阅读材料的数量,必须为完成课内阅读教学任务服务,既不必矫揉造作,为拓展而拓展,作应景式的点缀,也无须随意加大阅读量。设定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应依据教学时间、教学任务、所教年级、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来选择。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指出:“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努力发挥好在小学生语文课内外拓展阅读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课内外拓展阅读的积极性,利用好各种语文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扩展其课外阅读,于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