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练惠萍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感染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抓好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应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文从五方面进行论述:创设情境,形象感染;指导朗读,感染熏陶;品味词语,有机渗透;拓展延伸,渗透德育;言传身教,感化学生。
[关键词]语文;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感染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1]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握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将学文和育人有效统一起来,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形象感染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90%以上的课文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让学生感受世界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应注重形象感染。如: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以不同形式,从各个侧面描写了祖国山河之壮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内容采取不同方法,或以物演示,或画面展现,或音乐烘托,或语言描述等,以创设形象鲜明、色彩艳丽、富于美感的情境,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到一种形象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真情实感。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用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并在音乐的伴随下我亲自满怀深情地范读课文,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一种语言文字的美,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接着在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文、图相通之处,把文与图融为一体,加深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景色的印象,并启发学生想象,进入意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桂林山水之美好,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热爱之情。
又如:在《索溪峪的“野”》一文中,作者从惊险的美、磅礴的美、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体现山的野。我先让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这种美。接着向学生播放“十里画廊”“南天一柱”“西海峰林”等视频。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景用简笔画画一画。同学们做起了小画家,个个兴趣盎然,画完后纷纷向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最后,我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山的各种形态,感受那纯天然的自然的美,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指导朗读,感染熏陶
卢那察尔斯基曾经说过:许多隐蔽之美,无穷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奥妙,都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高度修养中明白了。[2]因而,教学中,如果光靠老师讲,效果是不够理想的。可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以声传情,绘声绘色地再现艺术形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受到思想教育。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当小金花的妈妈牺牲的噩耗传来,小金花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这个仇我一定要报!”[3]这是悲痛与愤怒交织的神情、动作、语言,表现了小金花的坚强。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刚强的平时很爱唱歌的孩子,在跟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却哭了,难过得连歌也唱不起來了……这充分说明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之间的感情深厚。我先叫学生配上动作表情来朗读,然后指导、示范,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而受到国际主义教育。又如在教学《搭石》一课中“一行人走搭石”时,我把这部分内容以诗的形式展示出来,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诗的韵律:
每当 后面的
上工 紧跟上去
下工 踏踏的声音
一行人 像轻快的音乐
走搭石的时候 清波漾漾
动作 人影绰绰
是那么协调有序 给人
前面的 画一般的美感
抬起脚来
在读中学生既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也感受到了人们的心灵美。
三、品味词语,有机渗透
(一)推敲品评
语言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充分流露。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为此,我们可通过对文中词语的推敲品评渗透思想教育。如《詹天佑》一文中的一段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4]我让学生说说“轻蔑”和“还没出世”的意思,学生通过品味,领悟到这是帝国主义者在嘲笑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是对中国人的蔑视。从而体会到詹天佑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如《穷人》一文中的一个片段:渔夫搔搔后脑勺:“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4]我让学生推敲“熬”字好在哪里,学生通过推敲品味,从这个字感受到渔夫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如《彩色的翅膀》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描写: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4]我让学生把其中的动词“捏”换成“拿”作比较,学生通过对这两个字对比,很快得出不能改动的原因:“捏”这一动词更能体现海岛战士们收获西瓜后喜悦、激动、自豪的心情以及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之情。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战士们的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深情。
(二)表演品评
有些词语的教学,假如只停留在笼统的静态的分析上,学生是不会留下什么印象的。我们不妨另辟蹊径,化静为动,化略为详,让学生在演中理解、深化、品评,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如:《詹天佑》一文“赞叹不已”一词。在理解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后,我让学生上台表演外宾或帝国主义者或中国百姓在听到京张铁路竣工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有的同学耸耸肩膀,露出惊异的神色说:“verry good!詹天佑真是了不起,中国人真棒!”有的同学竖起了大拇指,露出喜悦的神情,称赞道:“简直是奇迹!詹天佑,我们的骄傲!”有的同学哈哈大笑,说:“太好了,詹天佑令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学生的表演使“赞叹不已”这个词语跃然纸上,他们更透彻地理解了词语,并潜移默化地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如,在《搭石》一文中,“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5]我请学生表演“伏下”的动作,从而懂得了要尊老爱老。
(三)想象品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是无限的,它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对有些词语的教学,我们可让学生借助表象,驱遣想象,化抽象为形象,在想象品评中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6]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我抓住“斩钉截铁”和“走”这两个重点词让学生观察图片,要注意观察班长的动作和神情,然后引导学生想象班长当时的心理活动。这样,学生在想象中既加深了对“斩钉截铁”这个词语的理解,又体会到了五壮士为人民为革命宁死不屈的豪迈气概,一举两得。《去年的树》这篇童话中,我让学生品味课文后面的两个“看”字,分别想象:鸟儿会说些什么?让学生感受到鸟儿对树的无比深情,进而受到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教育。
四、拓展延伸,渗透德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拓展延伸。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要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了这样先说后写的练习: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的家或来到我们班里,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同学们都各抒己见,积极奉献爱心,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又如:在教学《搭石》一课的最后,我安排了这样的练笔: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是校园中弯腰捡垃圾,美是汽车上给老人让座……请写一写你身边的美。学生们有的写自己小区里的清洁工阿姨;有的写为同学尽心尽力的班长;有的写烈日下坚持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学生通过发掘自己身边的美,获得了性情的陶冶。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学完这组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新中国取得的成就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并且举行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会,学生们人人激情澎湃,并从中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五、言傳身教,感化学生
小学生对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有着一种天生的信任感,他们喜欢模仿语文老师的言行。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当牢记自己的职责,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如:有一次,当上课铃打响后,我走进教室,但黑板上仍然是上节课英语课留下的板书,全班居然没有一个同学擦黑板。我并没有大声去训斥同学们,而是默默地拿起黑板擦,一下一下地擦了起来,教室里即刻鸦雀无声,同学们把头低得沉沉的。我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同学们该怎样做,从这以后,班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上课了还没擦黑板的现象。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按照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卢那察尔斯基.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3]教育部.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教育部.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5]教育部.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6]教育部.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