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时间:2024-08-31

陈欣欣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核心素养;实践

音乐教学是培育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心环节,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音乐教学为抓手,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为核心,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音育人、以音化人、以音培元,通过运用科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培育和增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高中音樂教学的实践。

一、以课程创新为基础,推动音乐教学内涵发展

高中音乐课程要树立跨界融合理念。一是要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特质。二是要加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和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互融。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与音乐学科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相融,在实践中相互渗透、作用,依次递进、融合,最终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三是学科间综合互联。要掌握好音乐学科内的综合、学习领域内的综合,以及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社会生活的综合四个方面,全方位培养人。四是传统传承与现实生活的互通。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推动音乐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学生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中华民族音乐优秀因子和现实生活互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五是模块教学互进。高中音乐课程应供给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满足学生需求。课程围绕高中音乐教学、歌唱、演奏、创作、音乐和舞蹈、音乐与戏剧六个必修模块,交叉设置齐头并进。课程设置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为基本理念,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六是课内课外互补。推进音乐教学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音乐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高中音乐课程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同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音乐是文化的语言符号,优秀传统音乐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当时社会和历史的产物,音乐中所描绘的音乐事项、表达的情感都是在当时社会文化大环境中发生和作用的,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风土人情、价值观等重要信息,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可以说,音乐是一块“活化石”。中国优秀传统音乐博大精深,有着悠久历史,体现着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是最珍贵的文化财富,也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基础和借鉴,更是打造文化自信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抓手。

柯达伊说过:“只有首先让儿童生活在音乐的母语环境中,才能使儿童深切地感受到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情感”。新形势下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音乐的教育,使青少年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优秀传统音乐的魅力,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增强民族意识,弘扬民族文化,契合了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丰富青少年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音乐课程核心素养的实现。因此,高中音乐课程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音乐课程应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教师要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为切入点,对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因子,呈现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创作背景,以更好理解作品本身和内涵。如歌曲《黄河大合唱》表达主题是抗日爱国,用交响大合唱的形式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壮美山河、悠久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斗争精神;展现了人民群众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壮丽景象,是中华民族创作史上的一个经典。因此在学习该作品时,必须深入了解其作品创作背景,作品展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教育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在欣赏美、理解美、展示美中深刻领会作品中的精髓。既诠释了歌曲,又激发了民族精神,使音乐教学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对作品的特色、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传承。京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国粹,已成为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在言传身教的同时,应积极承担起对京剧的弘扬与传承。

二、以课堂改革为核心,推动音乐教学特色发展

以课题研究为引领,课标课堂无缝链接。本人通过《基于融合的高中音乐必修模块实施与推进的策略研究》和《基于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模块教学的策略研究》。以音乐素养普及与专项特长发展为问题导向,以打造高效课堂为核心,链接新课标和课堂,联通知识、生活和技能,贯穿课标课堂课业,力争打造“知识技能+审美体验+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和特色,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以高效课堂为标杆,素养技能全面提升。一是要线上线下普及覆盖。当前教师可采用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方式,拓宽学习方式和渠道,除了线下传统教学方式外,线上可采用“网络直播”“慕课”“微课”等教学形式,将优美的音乐上传到网络,让学生通过网络在课后进行音乐教学,笔者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打破时间以及教学空间对音乐教学的限制,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繁忙的课业学习之中得到较大的放松,使学生身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健康发展。二是要因材施教培养个性。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性格爱好各异,这使得在进行高中音乐教学时最大限度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群施教、因需施教”,分层分类分群分组施教,开展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型,提升学生乐感。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开展鲜明的培养方式。例如让主题教学贴近生活,围绕“众志诚成,抗击疫情”主题,推出系列“战疫”歌曲(如《你的样子》《等到春暖花开》《为国也为家》《我们心在一起》等),反映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同舟共济,战胜疫情的决心和努力,用以乐战“疫”的责任担当,奏响以乐育人的时代交响,让学生在战“疫”中感受音乐人文素养、知识情感和审美基础。例如结合高中音乐六大必修模块教学进行分类分群施教,结合作品的手法、风格和情感,把学生分为音乐教学组、歌唱组、演奏组、创作组、音乐与舞蹈组、音乐与戏剧表演组。如《我和我的祖国》为例,鉴赏组如何诠释出“我和祖国”息息相连、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心情,深刻理解“我和我的祖国”是亘古不变的情感,上升到人类共同而高尚的精神情感,且是不分国籍不分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歌唱组和演奏组要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贴着你的心窝……”优美旋律和真情实感演绎出来,同时提高歌唱和乐器演奏的技巧。创作组、音乐与舞蹈组、音乐与戏剧表演组可以结合歌曲的背景和现实意义进行改编和展示。三是要深刻领会作品底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作品底蕴(对作品的文化理解),学生要善于表达对音乐艺术与情感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学生在表达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音乐的印象,感受了音乐的魅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情感提升。《多彩的民歌》教学时,结合广东本土特色,进行拓展性教学,播放《汉宫秋月》《雨打巴蕉》《步步高》《鱼游春水》等民歌音频和视频。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包括粤剧、客家山歌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本土风俗和特色,感同身受谈谈自己对这些民歌的看法以及实际的体验。《峥嵘岁月》教学时,结合《血战湘江》《忆秦娥·娄山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歌曲和电视电影,让学生了解党史国史的同时,缅怀先烈牢记历史,要学习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正是有先烈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精神,才有我们今天的立国之本,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永远值得每个中国人敬仰。作为学生更要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参与者奋斗者。

三、以教师队伍为重点,推动音乐教学持续发展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应做到:教师不缺员、教学不缺课、设施不缺漏、管理不缺位、评价不缺失。教师是音乐教学的最重要保障,应搭建“对上链接高等院校,对中连接全国名校,对下贯穿小学初中”的研训教一体化平台,加强对教师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不断提升音乐教师培训的品质和品位。一是音乐教学要贴近需求。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了解音乐,感受音乐,通过学习音乐作品体会作品所展现的思想感情,并能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音乐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挖掘出学生内在的自主的音乐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要充分普及作品的创作、特点、风格,让学生对作品有充分了解和认识。二要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老师,选择耳熟能详的作品更贴合学生的鉴赏风格,更易满足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青睐。三要加深音乐情感体验。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通过鉴赏不同国家、民族、风格、时代、类型等方面的音乐作品,了解不同的作品形式、内涵和特色,感悟不同的音色、节奏、声乐、旋律、意境,体验各异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要让学生处在情感体验中引起情感共鸣,以提高学生音乐教学水平。二是音乐教学贴近生活。音乐源于生活,生活因音乐而美好,音乐因生活而丰满。音乐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相接,与体验相通,与情感相融,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在生活、实践和创造中学习,只有让学生融入生活,感受生活音律,才能赋予音乐课堂强大的生命力和焕发无限生机。音乐教学内容要场景化、信息化、生活化,多增加与当下社会生活相关的通俗音乐、影视音乐等内容。结合今年抗击疫情,推出《这就是中国力量》《爱在一起》《記住你最美的时候》《加油武汉》等歌曲,学生既能感受到全国人民众志诚成抗击疫情无数个感动的瞬间和感人的精神,又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决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音乐和生活相结合,一是创设生活情境,感受音乐风格。二是体验生活韵味,感悟音乐内涵。三是拓宽生活途径,感触音乐生命。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课程创新是基础,课堂改革为核心,教师队伍是重点,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S].2017.

[2] 刘晓乐.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J].北方音乐,2017(06):20-22.

[3]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S].2020.

[4]陈月平.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问题分析与策略探讨 [J]. 北方音乐,2018(5):154-15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