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蒙勇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乡土文化”是“一种物质、精神、生态的综合,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洗涤,体现了不同地区群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实施乡村振兴应充分运用乡土文化资源,为乡村的发展注入动力与活力。在乡村振兴和三新双重背景下,在山区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挖掘和使用乡土文化的课程资源实现多赢,已成为一个倍受重视的课题。
一、将乡土文化融入山区中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社会和生活是教育不可分隔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唤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生活教育理论相对于旧的教育理论在传统意义的课堂和课程的基础上有了开拓,启发人们在育人模式上有了新的认知。新时代的山区中学教育,理应承继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本该浸染乡土的生活气息,努力使教育与生活充分融合。然而现实却是,面对应试的指挥棒山区教育不堪重负、力不从心,发展的各种客观束缚让教育者只能临渊羡鱼、望洋兴叹。城市与乡村的教育被一条鸿沟阻隔,乡村教育逐步走向僵硬与教条。
国家继扶贫攻坚之后,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山区教育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经几轮的教改,中学语文课程的方案与标准也日臻完善。对办好乡村教育、办好民族地区教育而言,乡土文化作为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地方振兴的重要载体,成为三新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将乡土文化融入山区中学语文教学意义深远。
(一)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地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需要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汉语语言分为普通话和地方方言两类。地方方言具有地方个性,特有的语言形式丰富了普通话的表达机制,赋予其独特的审美意蕴,理应得到传承与发展。乡土文化作品(言语、文字)是生动的地方语言教材,对地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更好地传承地方方言意义重大。
(二)针对山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青少年人格健全的需要
習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近年来山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缺乏自信是问题导致的众多因素之一。试问,一个不提倡、不学习、不珍视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何来自信!培养出的青少年又如何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可见,能否很好地传承乡土文化关乎乡村青少年身心能否健康成长。
(三)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需要
新时代、新课标背景下,教育十分强调、注重对学习资源的开发,要求给予学生充足、丰富的课程素材和学习资料,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对于山区中学语文教学而言,乡土文化当中饱含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财富,应当充分地开发和利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文化养料,从而实现课程资源的丰富和课程结构的多样,更好地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四)根据办好民族教育、以民族教育为抓手实现民族振兴的意旨,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乡村、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正在大跨步向前迈进,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之一是解决山区教育发展问题,教育振兴是“兴国安邦”的核心要素,是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主要措施,是办好民族教育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抓手。
二、乡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路径
(一)构建课内四维体系,实现乡土文化在听、说、读、写当中贯穿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种基本形式和四种基本能力,教师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来达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经调研了解,过去一段时期在乡土文化这一概念出现并被尝试作为教学内容引入中学语文课堂的时候,进行实践的大部分老师对它的价值认知存在误判,导致教学思想保守,教学手段单一,往往局限在教师的讲或者学生的读两种形式上,没有把乡土文化教学贯穿在听、说、读、写四要素共同构成的主线当中,教学片面且流于形式,无法实现学生语文能力在乡土文化背景下的真正提升。
(二)构建课外多元网络,推进乡土文化在大语文环境中的渗透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既得益于课内,更得益于课外。只有充分利用大语文的熏陶环境,积极构建起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课外多元网络,才能更好地让乡土文化在山区中学落地、生根、发芽。作为实验,笔者所在学校都安高中正在积极实施,构建比如《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山区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的路径研究》的乡土课题建设、乡土校本教材建设、乡土校园文化建设、乡土社会实践建设、乡土景观建设等多元一体化建设的网络,极力营造瑶壮乡土文化的大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在耳濡目染中培植乡土情怀,树立民族自信,激发爱乡爱国热情,自觉地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构建评价体系,引导乡土文化登上高雅之堂
新课程改革中涉及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即如何制定并做好教育教学的评价,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关系到改革成败的核心问题。历史告诉我们,任何过往的改革都有着去除旧弊、弥补不足、促进发展的美好愿望,但假若改革的实施内容不能和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有机地统一,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其势必引起大的动荡,反而适得其反。
三、结束语
弘扬乡土文化,任重道远。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山区中学语文教师在此番新课程改革中,在党中央乡村振兴政策号召下,将主动顺应时代变化,勇于改革创新,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好乡土课程资源,紧紧围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积极探索乡土文化教学的实践路径,从课堂内外建设着眼,从评价体系建设着手,为学生营造乡土文化良好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增强自信,培养乡土情结和国家情怀,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以民族的特色打造出各民族团结的共同体。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