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黎海燕
古人说“教贵善引、学贵善悟”,“引悟结”课堂突出“教师引入、学生思、悟”,在引中教,在悟中学,“悟”从“引”入,“结”从“悟”出。“引悟结”教学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比较自然,符合学生学情,学生喜欢。因为喜欢,所以兴趣很浓,对老师PPT上“引悟结”的标识更加关注,引导学生思维。本来道德与法治教材每一框题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将学生的亲身经历作为学习起点,这个就是“引”;“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等活动,使学生得以表达、分享、交流,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交流碰撞等促进学生扩展,这个就是“悟”;最后以“拓展空间”结束,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生活领域,这个就是“结”。
导课引入是课程开始的部分,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也应当与其作用相称,不能喧宾夺主,占据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它就像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就像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就像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好的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又能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引”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导读、复习、列举、或说文解字、视频。
如在七年级探讨“学习”这一话题时,把“学习”的繁体字用说文解字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内涵。
你认得这两个字吗?在你看来,我们祖先创造这两个字的时候,想表达什么呢?我们共同认可的解释是什么呢答案提示:(1)①学;②双手;③木棍;④房子(教室);⑤小孩从小要在教室里学习;⑥习;⑦小鸟反复学习飞翔。我们共同认可的解释是:还没有启蒙的小孩子,两只手模仿大人的绳结,就是“学”;羽毛还未长全的小鸟,反复试飞,就是“习”。解释:学习就是一定年龄的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动脑思考、动手去做,不怕错误,像雏鹰掌握飞行技巧一样。
导课引入,就好比演唱家定调,音定准了,才能为整个歌唱演出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课也一样讲求的就是“一锤定音”,像吸铁石一样要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住,后边的内容上起来自然就顺了。而且不同的导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要精心设计导课环节,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悟”,即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道德与法治知识和能力是通过学生主体内化感悟培养出来的。悟的形式也因学习内容和老师教学风格不同而异,可以分组讨论,整体探析,对话,也可以辩论,讲解或展示。
在课堂辩论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的直接参与者、合作者,也是直接受益者。比如品味青春中的辩题是“成长中的烦恼影响我们的阳光生活”和“成长中的烦恼促进我们走向成熟”。成长中的烦恼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影响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困惑。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我们拥有更加丰富的情感,促进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理不辨不明,通过课堂辩论和思维碰撞,加深了学生对问题两面性的认识。
在课堂展示中,家的意味一课,在活动“晒家风 亮家训 倡议书”中,组内分享交流各自的家风家训,评选出组员都认同的、最具代表性的家风家训,每组推荐2名同学,一位讲解评选出的家风,一位将其概括成一句精炼的话写在黑板上。把时间留给学生,促进了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时空广度,从而加深对家的理解。
“悟”指的是理解,明白,觉醒,如醒悟、领悟、感悟、觉悟等。
连接“导、入”与“思、悟”的桥梁和枢纽、做大“思悟”的环节的重点和难点都是教师的有效设问和追问,课堂探究生成的关键也在于此。教师设问、点拨、追问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深度思维和开放创新。在出现学生卡克时、想法歧异时、回答错误时、想法独特时等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追问,可以促进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悟的更深刻。比如在少年有梦一课,例举:七年级的小明同学想要上一个重点高中;七年级的小新同学想要成为一名犯罪分子;七年级的小敏同学想要在期中考试时考全班第一。上述同学的想法是梦想吗?为什么?那什么是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通过对梦想的错误理解的分析,使学生顺利掌握梦想的含义,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悟”从“引”入,“结”从“悟”出。
“结”,即理性总结,包括情感升华和行为指引。归纳式总结是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课堂总结方法。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让学生易于掌握,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练习式总结是把一节课的重点知识以练习题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当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门学科,每个探究活动每节思品课都要有理性的总结,以形成共识,推行主流价值观念,提升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指导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它关系到对课堂新知识的巩固、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生体验到“言虽尽而意无穷”。
“引悟结”探究逻辑促使师生探究的思绪一会儿由理性向感性回归,一会儿又由感性向理性飞跃。内化了的习惯性的“引悟结”模式,有一种艺术之美和神奇之力,时隐时现,润物却无声;似有似无,引领方向明,强化了互动的思維魅力,也增添了课堂的文化内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