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沈奕
一、班本化微课程概述
(一)班本化微课程的概念
所谓“幼儿园课程”是指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里提到的“活动”,是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说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幼儿园的“班本化微课程”主要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幼儿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宜、适度予以支持与引导的系列活动。
虞永平教授在《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一文中强调,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实际基础是班级,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应该以班级为基点,从而让班级成为实施幼儿园课程的主阵地。要真正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必定要立足班级,关注幼儿园班级活动,形成有效的班本课程体系。
(二)班本化微课程的特性
“班本化微课程”是园本课程的一部分,从属于园本课程, 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却又不同于“园本课程”。
课程生成的随机性。有别于常规的计划教学,微课程的内容可以结合幼儿的学习和兴趣特点,围绕近期的一个感兴趣的话题、一个趣味主题活动或者一项小小的生命探究实践等内容延伸展开。
课程主体的灵活性。教学的主体可以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和互动;也可以是幼儿,进行同伴间的分享和交流。不同于以往教学计划中,教师是计划的执行者,在微课程中,教师和幼儿都能成为课程的主体参与者,教师更重要的是追随幼儿探究、学习的过程,引领微课程的实施。
课程形式的多元性。微课程的不再是教室、幼儿园,可以拓展到社区、家庭,或者是图书馆、博物馆、超市、理发店、消防队等一切具有真实体验感的场所。微课程的学习可以集体、分组、结伴、亲子,呈现形式多样,自由选择。
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微课程的评价中,较常规课程更注重个性化发展。因为在微课程中,基于幼儿对课程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存在着差异,故进行评价时重点应在于:承认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以个人内评价为主,让幼儿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从而激发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增强自信心。
二、生成与构建班本化微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一)班本化微课程生成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基于幼儿的发展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发适宜儿童的课程,“班本化微课程”即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而“源于生活、始于生活”则是“班本化微课程”开发的基点和实施的原则。这也符合了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陶先生认为是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班本化微课程”看似是“新生”的课程,其实不然,实则其还是园本课程的一部分, “班本化课程”的内容来源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围绕幼儿的兴趣、问题展开,反映的是教师、幼儿之间真实的学习、探索的过程。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人,让孩子成为发展的主人。教师应该注重观察幼儿、捕捉本班幼儿的兴趣点及实际发展的需要来丰富课程内容:根据本班幼儿的经验,调整课程的内容;根据本班幼儿的能力,支持他们生成课程。
对于幼儿来讲,只有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他们必须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中学习。
(二)班本化微课程构建的思路
上海市“二期课改”对于课程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一总目标的指导下,可以将目标具体解读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民族精神、国际视野和现代化意识的形成,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生命意识、环境意识、诚信意识、职业意识的养成;二是突出阅读表达、科学探究、运用信息技术、合作交流、组织管理、自我规划等一般能力的培养,并围绕一般能力阐述课程目标;三是学科课程目标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個维度展开,并结合学科特点,体现一般能力的培养要求。
为了让课程的设计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需要从幼儿的兴趣和认知两方面进行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并且以自主探索与助推发现两种方式,引导幼儿获得整体性的课程内容感知,有效促进幼儿参与集体认知活动的兴趣,并使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原有基础上学习品质与探索行为的向上发展。
班本化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较为灵活和机动,具有碎片化和零散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具有极大的帮助。由于幼儿阶段的特殊性,幼儿园教师在制定班班级常规内容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量的常规内容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教师对活动设计的参与度和热情。班本化微课程的出现解决了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几分钟的微课程,根据幼儿的要求在一日之内的活动中随机实施,不仅可以保证教师在完成设计完微课程之后仍保有一定的热情,积极地投入活动中,而且还能在碎片化的时间内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班本化微课程实施的思考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是要在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吸收性的学习,儿童与环境接触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儿童的知识形成也越快,认识就越广泛。因此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主动学习。
1.激发幼儿的探索求知欲
感兴趣的话题是引发主动学习的前提,借助水果这个熟悉的“媒介”,推进幼儿进一步探究找寻答案。
2.拓展幼儿的课程学习途径
结合社会实践把课堂转移到了社区;邀请家长参与课程形成了家园互动的学习氛围。让课程形式不再是拘泥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变得丰富而有趣。
3.推进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微课程的开展基于本班幼儿的兴趣点、发展需要,是教师可控的、自由的、灵活的课程。但同时,需要老师具备敏锐地观察力和开放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
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三、研究展望
班本化微课程的开展较常规课程更加的灵活,课程更容易使幼儿理解。基于幼儿兴趣点而生成的课程交易吸引幼儿注意,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的动力。但正是因为班本化微课程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再是照本宣教地模式,就要求老师在日常的活动中要注重对于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语言的倾听,抓住幼儿的话题敏感点、抓住近期幼儿发展的需求点,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
幼儿园班本课程是以班级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的一种班组生态课程,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和建构特色幼儿园园本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构幼儿园班本课程需要幼儿园、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整合各方生态因素,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班本化微课程的实施,是当下幼儿园教育的一种新的探索模式,它营造了一种幼儿为主导的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氛围;同时也调动了一线教师积极探索个性化教学的主动性。对于如何保证常规的教育教学目标,推进幼儿基本技能发展的基础上实施“班本化微课程”的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学习是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一个全新的挑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