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农村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核心素养的践行

时间:2024-08-31

尹竹怡

摘要: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核心素养”正在成为小学基础教育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为适应时代需要对教育的要求,针对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农村小学当中,因较为特殊的环境限制及部分思想观念的影响,对音乐学科教学提出了更为困难的挑战。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音乐欣赏;课堂实践

“核心素养”是基于《新课标》上所提出的对各个学科教育内核的分析和概括,在2016年正式提出的核心素养具体内容中被定为:“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提炼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简单概括为:在后天教育中习得的一切综合能力,是能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格与能力以及可持续、可循环的适应其终身发展的素养。

在音乐学科中,核心素养主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由此延伸出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等具体枝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课堂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形式。但是实践检验真理,如何在课堂只上践行和构建核心素养才是重重之重。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器乐曲欣赏《单簧管波尔卡》为例,谈一谈在实际应用中的做法与感受。

一、结合实际,针对性安排——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其困难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投入,城乡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在农村普遍的留守环境和家庭思想中音乐教育工作展开进程缓慢甚至困难。

1.对音乐教育不重视

在农村老一辈人的眼里,读书上学是为了走出去、考大学、找好工作,因此更关注学生的主科成绩,认为体音美等“偏科”可有可无,因此造成家长不支持,学生不敢学的局面。

2.教学资源与设备有限

音乐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就在于它是基于感受上的学习,这个感受有听、看、玩、唱等多种形式,因此一般学校均建设有标准化的音乐教室和所需器乐。但在农村学校这一方面相对来说较为薄弱。

二、核心素养下音乐欣赏课堂初探

在上述这些现实因素下应该对音乐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目的性的有效调整,以此来适应“本土差异”。新课标将音乐教学的内容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两个部分,其中“感受与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其原因就在于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发展听觉是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再者,由于农村学生接触面窄,歌曲演唱在节奏音准方面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我将主要方向放在感受与欣赏部分。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利用导入环节发展兴趣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其中“找”是第一步,找的前提就是自主自愿的去找,这个动力一定来源于兴趣。

《单簧管波尔卡》课堂导入开始,我向同学们介绍今天决定开办一场舞会,教师弹奏钢琴版波尔卡舞曲,学生们跟随钢琴声翩翩起舞。随后请学生表达自己目前的心情,并且选择一种颜色的花来装扮会场。这样打破了农村学生上课比较沉默固守的习惯,在更自由的情景中得到对音乐的感知力,当他们从中感受到快乐和有趣就能自然地产生兴趣。

(二)合理设置重难点,精准有效不宜多

教学设计是一节课的重要准备载体,除去清楚可行的教育目標其次就是课程重难点的抓取。新课标对小学二年级阶段“感受与欣赏”类别的学习内容有明确的划分,具体内容为:“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能听辨童声、女声和男声。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 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体验并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这些内容更加细化,选取少量重点教学。

《单簧管波尔卡》这首乐曲的要点偏多,有单簧管的介绍与音色、复三段体结构、回旋曲式、波尔卡舞蹈、标志性的节奏等等。所以在一课时当中全部灌输给学生是不太理想的,既然是“感受与欣赏”,那么一定是以感受为先。我的侧重点主要在三段体结构和标志性节奏上,因为单簧管在二年级上册已经接触过,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他的内容在这两个目标的基础上叠加,比如,边听边模仿吹奏这着单簧管,边听边做跳跃的波尔卡舞步,达到慢慢渗透的效果。

(三)在实践生活中学习音乐,在音乐中发现生活的美

农村学生因为大多都由家里的老人看护,所以对生活的某些方面比较漠然、不关注。比如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到学校看到老师并不会打招呼、不会爱惜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时,平时所接触到的人、事、物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的教学方法。因此我总结出来的就是:从语言到内容尽量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先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事物。

在《单簧管波尔卡》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采用了钢琴与单簧管的对比,在原有感知的基础上能更容易得出“吹奏乐器”及音色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联想这种声音在生活中有没有相似的例子,有的学生说像喇叭、有的说像小鸟鸣叫,由此引申出音色和乐曲感情色彩。再然后边聆听边律动,教师在前面做引导性动作(需要教师先带动,再由学生创新),聆听结束后说一说身体如何动更能表达自己的心情,为什么?帮助学生认识情绪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学习如何礼貌优雅地向他人打招呼。最后提问:这首音乐送给你后,你将会用在生活中的哪些场景?做到将音乐融入生活当中。

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也是音乐,在小伴奏器乐编创课堂由于器材有限,可以让学生发掘生活中的声音模拟和常用物品打击得到的声响进行伴奏教学。例如在感知《单簧管波尔卡》舞曲标志性节奏“xx  x”的时候,选择了先通过右手用铅笔敲击桌沿,左手敲击侧边桌肚,避免了拍手的乏味感和既要拍手又要跺脚带来的杂乱。如此,再进行身势律动训练。

(四)先学会再教授,元素性音乐教育促进素养构建

音乐教学既然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那么就要做到认识美——什么才是美的音乐,因此立足于学科本位的知识技能是不可忽视的。音乐是有其共性和本质属性的,例如风格、节奏、旋律、背景等音乐专业知识,可以通过择取有共性的“音乐元素”和对比反差较大的音乐特征进行教学。

奥尔夫音乐法就是将音乐当中的“元素”——节奏拆分出来作为教学载体。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奥尔夫节奏训练用拍手、跺脚、捻指和拍打身体各部位来表达节奏的韵律和情绪的展露。在认识“xx  x”这个节奏的教学当中,我并没有跟学生讲解这是几分音符、是几拍,而是先用“身边的乐器”学会怎么敲击,再教他们用捻指和跺脚的身势训练表达这个节奏,让学生对比两者的相同与不同点,引发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弱起小节和节拍强弱概念。

另外,在聆听片段并画旋律线条之前,我先用舒缓低沉的《Yedid Nefesh》单簧管乐曲与之作对比,请学生自行选择更适合的线条做旋律线并随音乐舞动手指,学会怎么画旋律线之后再认识旋律线本身,且丰富音乐的体态表达。

(五)课前三分钟,鼓励自信的表达

渗透性的感受欣赏虽是审美情趣有效的教育方式,但“表现”则决定了学生会否持续学习下去。成就感在一个人任何阶段都是种助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希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因此他们展现的机会和平台也要随之搭建起来。我的方法是利用课前的三分钟进行每节课的起唱接龙,先由小组长带领演唱或舞蹈,再由想要尝试的学生报名成为下节课的领唱人,最后由小组长帮助带动腼腆的学生完成领唱,做到音乐课堂上人人能表现,人人爱表现的良好氛围。

在语言表达上也尽量锻炼学生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感受和情绪,例如课前三分钟不是每节课都安排演唱,会不同程度的穿插音乐片段欣赏三分钟,然后分小组自由讨论并相互讲述聆听过程中自己的想法,再請愿意分享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正确的音乐表达方式和表现观。

三、结语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教育已经不仅是音乐学习本身,更是人文素养、人文底蕴的淀积,从人本主义出发将知识化为肥料提供养分,通过多角度多手段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精神内核的生长。在参与的过程中围绕生命、情趣、个性教育展开情感体验,将审美教育渗透于生活,从而构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6).

[2]陈秀琼.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生命活力课堂[J].新课程·中旬,2017(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