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学大赛中教师学习过程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4-08-31

李琳

摘要: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教师的学习动机、学习途径、学习内容以及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五位教师参与教学大赛的学习过程,发现教学大赛对教师学习和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从教学大赛促进教师学习的角度,提出了两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教师学习;教学大赛

研究者所在区域每年9-12月份开展区域教学大赛,此活动已经持续将近20年。教学大赛的筹备过程中,蕴含着学校领导层的支持、教师团队的协作配合、师生的相互反馈、校际间的多维比较,对直接参与教学大赛、参与教学大赛筹备、观摩教学大赛过程的一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活动产生了多方面影响,是教师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研究者以质性研究方法,选取了一所个案学校的五位参赛教师从教师学习的动机、途径、内容以及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在分析调研结果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发现

一、成就动机是教师在大赛中学习的主要动力

参赛教师本人表现出了将外部動机转化为自我提升内驱力的变化过程。赛课组其他教师的学习动机呈现多元化:有的教师是自我发展意识的指导;有的教师受任务驱动的影响;有的教师受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教学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是教师在大赛中学习的主要动力,无论是参赛教师本人还是教学大赛筹备组其他成员学习的动力就是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20世纪50年代哈佛教授麦克里兰创立了社会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愿望或是趋势。这是一种成就动机的重要体现。而大赛中教师们呈现出的学习动机具有成就动机的特征。老师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而这种成就动机源于区域教学展示的传统,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教学大赛的成绩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在区域的排名,是体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参赛教师本人,作为教学大赛课堂展示的主要承担者,学习动力足,表现出了一种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的动态过程,把大赛作为自己成长的重要机会。有的老师明确表示教学大赛是学习进步的机会,自己主动请缨,这种学习动机在青年教师这个群体比较凸显。通过调查我们能够发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最初要通过外在的压力来实现,否则,教师参赛的动力和激情,会被日常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消解。

对于备课组非参赛教师而言,参与集体备课中的学习动机,因人而异。集体备课是学校的安排,能否积极参与其中更多的取决于教师本人。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表现非常积极,热烈参与讨论,出谋划策;有的老师相对比较沉默,更多的是倾听,只有在轮流发言过程中才会主动发表自我观点。教师作为成人,对学习具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指导的特点,在备课组中的学习,有些教师能够把此活动视为学习的过程,从而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超越性,而有的老师是受组织制度制约参与其中,在学习动力上具有被动和潜在的强制性。由此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学习是自我发展意识的推动;有的老师是受任务驱动的影响;还有的老师受人际关系的影响。

二、教学大赛中教师的学习是以学科组或教研组为基本组织构成赛课组,参赛教师本人将自身的经验和实践与他人的建议融合,并在实践中加以反复的尝试

在学习共同体内,个体和其它成员以教学问题为核心持续互动和探究,表征或具体化他们对实践及其情境的理解,进而不断质疑自身实践和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和思维习惯,提升其对教和学的认识和教学实践能力。

学校参与区域教学大赛会以团队的形式。一个老师参赛,整个教研组集体备课,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体现。围绕教学大赛构建起的临时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会激发教师们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参赛教师的学习自信心。教学大赛中教师学习的起点是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教学大赛中的教师学习不同于集中脱产培训过程中的学习,集中脱产培训相对脱离教师的课堂教学,非常容易产生 “灌输式”或“说教式”的弊端,导致学习效果差。而大赛中教师的学习立足于工作场域,以教师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其价值在于紧密扎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让教师在实践和探索中感悟到学习对其教学实践和自身发展的价值,从而在不断学习中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大赛备课和磨课的过程,老师们的收获是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老师们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教学中,能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自己的提升。教师在参加赛课之前,往往会根据赛课要求进行教学设计,面向赛课指导团队、教研团队说课或试上。教师通过这种文本化的方式或模拟教学的方式,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呈现出来。在学习方式上,是个体与群体间的互动。群体学习的成果需要被个体所采纳,并转化为个体真正的实践能力,学习才真正发生。大赛打破了教师单独教学的局面,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共同构建学习共同体,磨课是关键的一环。一轮磨课要经历“初步设计-教师试讲-讨论研讨-修订设计”四个基本步骤。但区域教学大赛的磨课并非一轮,而是一个反复修订的过程,最少要三轮磨课,而最多的老师可能要经历六次。学习是发生在老师们在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和经验,建构式学习模式比较凸显,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支持,协商,实现共同成长,体现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而并非单向传递式学习。但学习成果最终还是以教师个体,也就是参赛教师的课堂呈现。

赛课在本质上是一种教研活动,教研贯穿于赛课的始终,为教师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与同事分享他们的经历、关注和想法,系统地反思和研究他们的实践,检验其实践背后的理论和信念,探索新的方法和策略,并且借助其他理论框架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论框架。参赛教师在“问题”的推动下,经过“问题暴露与追问——问题澄清与指导——问题反思与修正--再设计”这一往复学习过程,对课标、教材、学生学习的理解不断深入和准确,对教学目的和教学思路逐渐明晰。

三、教学大赛中教师的学习内容,涉及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多个维度

其突出的成效表现在丰富知识结构,提高操作技能;促进教学反思,培养研究能力;凝练教学风格,提升教学艺术三个方面。

1.教师们重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

教学大赛从组织方的设计来看,活动目标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体现新课标理念。笔者在担任大赛评委期间,在评价中,特别强调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是教学大赛中教师们非常关注的一点。

2.大赛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提升自我专业修养的重要过程

如何协调好备赛和常规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好时间管理,提升工作效率至关重要。教学大赛中的教师工作强度大,从接到通知、确定参赛教师、选择参赛主题、到正式参赛,时间紧张,工作压力大。教学大赛创造了一种高强度的工作情境,教师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的情况下,需要额外抽出时间筹备,如何平衡好大赛与日常教学,如何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生活的关系在这个阶段比较凸显,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教师需要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调适的能力,这无形中创造了一个提升自我专业修养的契机。尤其是参赛教师个人,面对赛课的巨大压力,是重新认识自己,统合自身观念的契机。

3.教师们的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是比较凸显的

教学设计也是大赛考评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何正确的理解教材内容,如何科学的确定教学内容,如何正确的界定学生学习情况,如何合理的安排教学流程,如何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如何灵活的选择教学策略,如何科学运用评价方式等,在磨课的过程中,赛课筹备组会进行全面的考察与探讨。4.参赛教师需要批判式的学习他人,批判反思能力有所提升

教师的反思能力不仅体现在对教学设计批判性的思考,修订,还体现在面对备课组成员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如何取舍。教学大赛教师自身需要进行自我观察,,对自身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状况进行再认识,能够以“局外人”的身份感知自己行为的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与备课组成员探讨,争论、分享,从中分享自身的成长与不足,最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上发生变化。赛课活动中,教师在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自身教学的自我拷问。

四、教学大赛中教师们的有效学习离不开外部支持条件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校领导引领与同伴互助。学校领导对教学大赛的认识以及组织能力直接影响教师的学习,同伴之间的互助也是教师们开展学习的重要因素。

首先,学校领导对教学大赛的认识是教师能否通过大赛开展有效的学习的关键。很多学校认为,比赛的目的是将优秀的选手甄别出来,并通过奖项的方式进行认定。但S学校领导认为,区域教学大赛只是一种途径,其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素养的提升,其意义不仅在赛课当天,而在于整个筹备过程中教师的成长。学校认为参与教学大赛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有帮助的,每年的教学大赛是教研组集体学习的一个机会,尤其是参赛教师。强调教学大赛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促进了教师的学习,虽然学校并未明确把大赛工作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但因为涉及到教研组集体备课,也是集体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次,学校领导对教学大赛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布置是教师开展学习的重要保障。行政组织力量使得大赛的筹备具有组织性、计划性。区域教学大赛正式的比赛通知一般在9月份下发中小学学校。正式比赛时间为10-11月份。学校第一时间组织相关领导干部开展了教学展示活动工作布置会。

第三,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是教学大赛能否构建起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关键。领导的关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否亲身参与,给予教师情感支持。第二在筹备教学大赛中,给予教师专业的指导。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精通某学科的教学,具有筹备大赛的实践经验。在组织大赛的过程中,有的学校领导属于双肩挑,这样的领导支持通常非常有力度对教师的帮助和促进整个团队的学习意义重大。

第四,同伴的支持同样非常重要。教师的群策群力和彼此之间的毫无保留,构成了赛课筹备组教师去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基于这种合作,集体的文化氛围,教师的个体能动性被激发。教师通过与同伴的探讨交流,不仅在教学难点上可以寻求突破,而且可以建立开放,亲密的人际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重新审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启示我们学校如果想要利用教学大赛促进教师发展一定要提前做好团队建设。临时组团,应赛仓促。大赛季来临时,比赛团队才临时组建,这就导致团队成员间缺乏磨合、默契,相互间不能很好地配合或者协作,完成任务的效率低下。这样为大赛而存的团队生命周期短,也不能真正提升教学、教科研能力。团队比赛前才开始选课题,准备材料,有的成员甚至连参赛规则都不甚了解,靠临阵磨枪,仓促应战,势必会手忙脚乱,漏洞百出。

五、结论及建议

教学大赛不仅是一项简单的赛事活动,它所创建的平台不仅让一批教师脱颖而出,还为其学习创造平台,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赛促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模式。各个学校都在赛前进行区域大赛培训与研究活动,这样的赛前培训固然有一定“应赛化”的倾向,但若能加以正确引导也会对教师学习和教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从教学大赛促进教师学习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笔者认为大赛组织者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教学大赛应该弱化竞技成分,强调教师课堂展示的公开性和分享性,调动集体智慧,以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體的策略,建设有利教师学习的组织。第二在教学大赛组织中,要进一步强化比赛的反馈与激励机制,采用教师“大赛记录袋”“诊断与改进报告”等措施促使教师学习的持续性和长期性。

参考文献:

1.朱旭东, 裴淼.教师学习模式研究[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

3.周钧,罗剑平.西方“教师学习”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4(4).

5.毛齐明.国外“教师学习”研究领域的兴起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

6.张晓蕾.什么样的教师学习是有效的-对西方学界三种教师学习理论及实践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6(9).

7.张倩,李子建. 论教师的养成-以“学为人师”为视角[J].教育学报,2016(6).

8.张莉,马云鹏.任务驱动式教师培训中的教师知识学习[J].教育科学,2016(4).

9.钟亚妮.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一有效教师学习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4(8).

10.赵明仁,黄显华.建构主义视野中教师学习解析[J].教育研究,201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