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期对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初探

时间:2024-08-31

邓春光

伴随信息时代的来临,学校以不再是唯一的传授信息的渠道和施教的单位了。如今的学生随着环境的变化,思想呈现多元化、心态表现复杂化、性格趋向个性化,这已经成了现代教育对象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施教的一大难点。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后进生”教育工作进行重新思考和探索。

一、对后进生的重新确认

过去,我们习惯于认同:成绩差或思想品德差的为“单差生”,如果两方面都差便是“双差生”。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倘若一味片面的视“后进生”的某些“不听话”的违规行为为思想品德“差”,其结果非但转化不了这些后进生,反而会越转越差,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则不在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上,而在于对学生“好”与“差”的评估与定性上。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气质不同的学生或是在某一方面暂处于相对滞后状态的学生。学生一旦被老师视之为差生,往往在同学中说成了坏学生,或多或少对其有歧视或讽刺挖苦,排挤打击,使其抬不起头,成为一个“孤独者”或“异己分子”,容易缺乏上进心和自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久而久之,自然也自认为是差生了,因而情绪低落、自卑、茫然。这无形之中是在误导学生错误地评价自己。自然而然,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丧失了自信心和上进心,從而自暴自弃,由一个假差生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差生了。

二、对“后进生”特点的实质性分析

过去,我们认定差生有爱说谎、易违纪、不听话、懒散、怕吃苦等共同特点。这只是从思想品德和政治觉悟上去探究“差生”的特点。都是表现现象或行为结果。而要想真正找出产生这些不良现象的根源和解决的方法,还必须从学生的气质去探究其实质所在。

首先谈谈爱说谎的特点。这一特点往往引发出欺骗家长和老师,只顾自己而不顾他人和集体等症状。这一特点的实质是社会素质(或叫文化素质)的低劣。

其次,谈谈不守纪、不听话的特点。这一特点往往引发出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爱讲小话或搞小动作,抄袭他人作业,成绩下滑等症状,这一特点的实质其实是心理素质问题。上课不专心,爱讲小话、搞小动作属于注意能力问题。由于注意能力不强,注意的持续性不强,便容易造成上课分心、开小差、搞小动作。抄袭他人作业的行为,又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而引发出对知识的不理解。不会做作业的后果,学习成绩自然就会下滑。究其根源不是思想品质问题,也不能简单说成是纪律问题,而是心理素质与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单纯在纪律上约束和压制,也不在思想上训斥和堵塞。

再次,谈谈懒散、怕吃苦的特点。与这一特点相关的症状变现为自卑、没恒心、贪玩、反复性强等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事实上,一个人越是能够满足认知和理解的需要,越是有更强的动机和兴趣去学得更多的东西。”因此,要改变学生懒散的习惯,就必须从培养情感入手,从而培养好学生非智力健全心理因素。

三、对“后进生”转化的途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然而在现实中,这几种教育往往出现脱节,甚至分离现象。因此,在施教过程中,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如下几个环节的有效衔接与方法的配合,才能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一)文化课环节

文化课属智育,但德育、美育往往寓于其中。在“求真”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重让学生求善、求美,但是,教学中只求智而忽视情、意、行的现象却时常出现。于是便出现了后进生转化的文化课环节的脱节。作为施教者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千万不能顾此失彼。

(二)体育课环节

这一环节在注重学生体能训练,动作操练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意志力与耐力的锻炼与培养,以及良好行为素质的培养。但是,由于体育教师有时忽略了体育课潜在的意志培养功能,结果导致“后进生”教育环节衔接不上,从而出现脱节。作为施教者,应共同协作,才能水到渠成。

(三)班会课环节

班会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主阵地,更是转化后进生的中心环节之一。作为班主任及科认老师应当提高认识,开好每一个主题班会,做到主题鲜明,有的放矢、形式活泼、丰富多样、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要始终坚持主题性、教育性、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考虑到班会课主题的设计是否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班会课形式是否调动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班会课对教育材料的意义是否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学生主持的班会课是否体现出班主任“导演”意旨和师生的参与程度。这样才能使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情感激越,起到荡涤身心、滋润思想、深入灵魂的作用,真正提高班会课的质量,达到育人的效果。

(五)自修课环节

自修包括早读、自习和晚修,这是学生对各项知识进行自我消化的不可或缺的环节。除了有消化知识的功能外,还有培养自律意识和自控习惯的功能。作为施教者应加强工作责任心,做到勤管班、勤辅导、勤谈心、见缝插针、认真扎实地做好管与导的工作。

(六)感化教育

感化教育就是教师用行动影响或言语劝导,使后进生思想行为逐渐向好的方面变化的教育方法。首先从思想上消除他们的疑虑和对立心理,主动接近他们,和他们交朋友,并且在他觉悟到自己错了时及时表扬、鼓励,提高其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还要利用适当的场合,鼓励、指导他们为集体为别人多做有益的事。其次要培养后进生学先进光荣的观念。后进生的进步,不管是大是小,教师都应当给予肯定,表扬鼓励,使其扬起自信的风帆。再次教师要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并切实做好家访工作,双管齐下。

由此可见,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人心”工程,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教育途径的有效性就在于要求施教者改变以往的转差的观念,了解后进生的特点,把握好各个教育环节的紧密衔接,注重施教过程中的方法和配合,热情和关心、爱护和帮助后进生,这样就会使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就不会使后进生掉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