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家晔 杨灿
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样可以表现历史的真实,由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歌曲《在太行山上》,表现了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抗战的浪漫主义情怀。
一、战歌《在太行山上》唱出了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抗战的历史真实
从创作时间上看。《在太行山上》创作于1938年5月。“七七事变”爆发以后,1937年10月26日,发生在上海“八百壮士”的事迹激发了诗人桂涛声的抗战激情,他创作了《歌八百壮士》,以战士的斗志坚信并断言“中国不会忘,中国不会忘,宁愿死,不退让,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歌者的呐喊,怒吼出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这是诗人桂涛声创作《在太行山上》的前奏。
从抗战的原生动力看。桂涛声1938年4月在山西陵川看了抗日剧《自动参军》(又叫《四杯茶》):
儿:自动参军上前线,打败鬼子保家园,头杯茶呀敬我的爹,我去当兵您当家呀。
爹:去吧,好好到前方打鬼子,不要心焦家。
儿:二杯茶呀敬我的娘,我去当兵娘少想呀。
娘:好好打鬼子,把鬼子打败,不要想家。
儿:三杯茶呀敬我的妻,我去当兵少哭啼。
妻:去吧,不哭啼,这是光荣事。
儿:四杯茶呀敬我的妹,我去当兵你陪嫂睡。
妹:去吧,哥哥您放心吧,我和嫂嫂在一起。
这段爹娘妻妹四人送别上战场的抗日儿郎的朴实场面感染了诗人桂涛声,民族存亡、家国情怀、全民抗战浓缩成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诗句,这是当时抗战的真实写照。《中国共产党晋城历史·晋城党组织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中记载,“所有18岁以上,59岁以下的群众都有参加抗日自卫队的权力和义务,都要拿起武器,和敌人作殊死战斗”。“仅1938年6月,陵川县一次报名参加八路军的人数就有410人”,统计数据显示,陵川抗日自卫队1938年由原来的300人扩充到1000多人,“这里是全国皆兵”。
从创作灵感原型看。王莽岭的早晨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巧合的机缘。山西河南交界的王莽岭峰峦叠嶂、千山万壑。1938年5月3日夜,桂涛声等人在陵川抗日儿童文工团教师李曼的引导下一行20余人由佛山脚下岭东村出发前往王莽岭,4日凌晨东方欲晓,人们登上了王莽岭,东望群山莽莽,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光芒万丈,陵川抗日儿童文工团在教师李曼的指挥下高唱革命歌曲,此景此情,充满了勃勃生机与无穷力量,学者张建刚认为李曼“在太行山上纵情歌唱是‘自由女神生活灵感原型”,诗人桂涛声有感于此,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当时找不到纸写字,写在了香烟包装盒上,最初的歌词是:
《我们在太行山上》
红日照遍了东方 中华儿女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 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让他在哪里灭亡
……
小嘎子空手缴了鬼子的三八枪
二小放牛郎让鬼子受骗上了当
地道战呐地雷战还有游击战
抗日烽火燃烧在那太行山上
桂涛声接受冼星海建议,题目去掉“我们”,因为抗战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是一首激励全体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战歌,不仅只是“我们”登山的几人。歌词几经修改,后请由时在武汉的冼星海谱曲。巧合的是,1938年10月(一说6月),周恩来到武汉昙华林冼星海寓所看望冼星海,主动要求和冼星海试唱《在太行山上》,周恩来说:“你唱主旋律,我唱二声部,如何?”歌曲震撼人心,这来自大众、发自肺腑的怒吼,铸就了最为典型的时代强音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的战斗号角,曾经鼓舞和激励千千万万的抗日群英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战场。朱德总司令听到歌曲后,亲自抄录歌词并随身携带,不仅自己学唱,还要求八路军战士也要学唱《在太行山上》。
二、戰歌精神永远赓续在当代聋人大学生的心中
有鉴于聋人大学生声音和语言的障碍,我们将抗日战歌《在太行山上》的歌词配上手语,教聋人大学生比唱。依据“复二部曲式”特点:即第一部分抒情宽广,旋律线条优美舒缓,充满明朗朝气的浪漫情怀;手语刻画也要轻柔清晰,速度舒缓,字句连续曼妙,中间不能有间断和明显的断裂感。第二声部为进行曲风格,表现太行山上激烈的战斗情景,旋律铿锵有力,节奏鲜明而富于弹性,生动地刻画了战士出没在高山密林、与敌周旋和壮怀激烈的英雄形象;手语表达也要铿锵坚定、快速急促,给人以紧迫感,使旋律向上推进,逐步形成高潮,表现出坚毅沉雄,积极向上的爱国激情,旋律虽快但要注意咬字的清晰完整。整个作品洋溢着庄严肃穆的战斗意志和博大细腻的浪漫主义情怀,充满了意气风发的战斗意志和爱国热情,是难能可贵的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具有民族之魂的合唱作品。我们认为,配适歌曲的手语也要体现出这些风格特征。配适手语如下:
时隔83年,这首歌历久弥新,通过手语歌教学,重温党的战歌,使聋哑大学生了解远去的抗战史实,领会中华民族不畏艰辛、抗日救国的坚强决心,铭记这全民族抗战的英雄史诗,赓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浴血太行的伟大精神,让红色传承的光辉照亮每一个人的心田,激励中华儿女不忘国耻、励精图治,在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上,挺起坚韧的民族脊梁,唱响奋发的时代强音。
(文中引用张建刚《歌者涛声·桂涛声小传》,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杨家晔
昆明盲哑学校 杨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