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世杰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话道出了小学阶段作为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在国家实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政策以来,教育事业得到了优先发展,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资源往城市聚集,农村学校教师缺编,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于是人們发出了“教育公平其实并不公平!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感叹。
***主席说“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起码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习主席的话里看出,国家在努力做教育公平工作,同时也要求教育工作者想法设法让寒门能出贵子。
从目前学校的布局来看,小学几乎每个行政村都有,而初、高中相对集中办学,也就是说,学生上到了初、高中以后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就相对公平了,真正的不公平是小学阶段。
怎样提高贫困山区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缩短与城市小学的距离,让寒门也能出贵子呢?这个问题贫困山区小学可以学习孟郊“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借力城市资源来发展提升自己。
一、借力城市资源,让贫困山区孩子读万卷书
阅读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但是贫困山区小学缺乏书籍资源,图书的数量及种类不足甚至完全没有。据上海享物说公益基金2019年《城乡小学生阅读及生活现状白皮书》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山区学生一学期不读课外书的人数是城市学生的3.5倍,阅读5本以上的人数则比城市学生少10%,数据告诉我们,山区学生在平均认知输入上少于城市学生。扩大山区小学生的阅读量,应当从“有图书”开始。现在城市里有许多爱心组织和个人,他们非常乐意做学校图书捐助这一块,只要山区小学校联系上他们,图书资源就会具有。
二、借力城市资源,让贫困山区孩子行万里路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贫困山区的孩子活动空间非常有限,他们一般都没有出过远门,甚至小学快毕业了连自己所隶属的乡镇、县城都没有到过,加上家庭对教育的引导能力和监督意识缺乏,导致孩子对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一点都不清楚,所以上学成了贫困山区孩子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的随便的事情。而城市里的孩子,他们见识广阔,但缺乏劳动和吃苦的体验,很多父母都想找机会把孩子送到农村去,我们且不求像《变形计》里那样深入,但可以依托社会爱心机构,让城乡孩子以参加夏令营的方式进行互访,达到让贫困山区学生走出去,增长见识,明白读书目的,立志成才的效果。
三、借力城市资源,完善贫困山区小学生知识结构,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贫困山区小学校教师缺编,教师专业不全,特别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这四科专业教师缺少严重,使得平时的教学只是敷衍而过甚至根本就无法开展,这样的后果就是造成学生“营养不良”。怎样弥补呢?这个可以通过申请支教老师来解决,比如上海普洛斯公司的泉项目,那里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安排。如果申请不到长期的支教老师,也可以通过联系大学生暑假支教团队来进行弥补,暑期支教活动虽然没有长期支教获得的专业知识全面,但是暑期支教活动由于是团体进行,所以使得长期处于“孤读”状态下导致不愿分享心事的山区留守儿童变得阳光活跃起来。
四、借力城市资源,促进贫困山区小学教师能力提升
贫困山区小学校普遍存在学校管理效率不高,教师倦怠,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管理无能等现象 。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通过与城市里学校进行校际交流来解决。因为从现在的旅游情况看得出来,城市人往乡下走,而乡下人往城市挤。城乡学校互相交流,老师们应该是乐意的,因为在工作的同时也达到了“出去看看”的目的。而在交流过程中“鳗鱼效应”就潜移默化了山区教师们,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促动,思想活跃起来。
五、借力城市资源,缓解贫困山区学生经济压力
虽然国家对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但孩子上学是家庭最正常最持久也是最大的开支项目,家庭负担还是不小。能够落实对贫困山区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每年几百元钱的资助,这不仅缓解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更是学生努力学习的精神动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只要有阳光、雨露,贫困山区的幼苗也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