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三新”背景下的全息化高一历史课堂教学思考

时间:2024-08-31

戴中伏

2019年9月新的学期,新的期待,随着文综高考历史的远去,高中历史在最新版历史新课程标准、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的全新高中历史新教材和山东省自主命题的历史单科新高考的背景和形势下,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历史教学一些思考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将自己历史课堂教学打造成“学生喜欢、优质高效”且适应“三新”时代需要的全新课堂,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新形势下高一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姜钢老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考评价体系,完善考试内容,创新考查形式,丰富评价手段,充分发挥高考在素质教育中的正向指挥棒作用,着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人文和审美素养、健康和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体系设计、标准建设、命题实践、成绩报告的高考全流程中。新时代下要求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塑造学生高尚品德,重视全面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立德树人全面渗透到新高考和历史课堂中去。

在这一指导原则下,高中历史课堂要想变得高效、学生喜欢必须“全息化”,具体地说:

一是历史课堂上单个知识的全息性发散,展现与其相关的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来龙去脉,作用、前景;将相关知识点串成线、构成面、组成体,形成知识框架和体系;

二是对于知识系统进行全息性梳理,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对知识准确定位,全息理解,从历史概念切入,运用历史资料解读,引导学生理清历史概念的关键特征。

三是注重历史学科中的重大事件与单元内其他重大事件的横向和纵向的全息性,重点对重大事件发生和形成过程进行历史情景化解读,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特定的情境,历史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真正感知历史发生的过程;

二、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明晰问题或任务对于整节历史教学最为关键,如何让目标具有可操性,需要具备注意教学目标要渗透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以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一《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为例可将目标确定为:1.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把握三国争霸和西晋建立的事实,认识国力的强弱是争霸的决定因素,明确西晋的短暂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体现的是唯物史观(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局面形成)、通过三国形势图体现的是三国时期特定的时空观。

概述东晋和南朝时期更替的事实,认识北方人民南下在南方开发和发展中的作用,结合东晋和南朝势力范围的变化和认识南朝覆亡的必然性体现的对于东晋和南朝更替的一种运用历史材料对对特定历史现象的历史解读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认识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以后国家统一和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体现的是运用相关史料对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和以后隋朝实现国家统一关联性的认识,由北魏拓跋氏一个家族的兴盛到北魏政权的勃兴再到以后隋朝统一国家,渗透的是家族、地域性政权和整个国家的命运一体化。

教学目标要有一定连贯性,体现五大核心素养的层次性和连贯性,目标设置应有一定梯度。遵循着“基础知识识记—图片或地图知识识读—文献史料的信息提取—对特定观点进行论述—独立提出观点,运用史料进行对多角度论述”过程。

三、运用思维导图建构框架体系

知识系统具有全息性。 任何概念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都一定会有与之相联系的知识,由于这种联系,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授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一《第十三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时,我以明朝统治者巩固明朝统治为核心来绘制思维导图,明朝统治者希望解决如下问题:如何调整封建政治体制以适应封建社会不断衰落的现状?如何面对来自海外的殖民侵略?如何有效处理与周边的少数民族的关系化解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冲突,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废丞相和中书省虽加强皇权但没有阻止皇权旁落于内阁和宦官;小农经济要求下衍生出海禁政策却未能阻止海外殖民入侵;明朝用武力和战争无法解决蒙古和东北地区的民族关系,最终导致清兵入关,这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种更全面认识和理解。

四、开展问题和任务驱动课堂探究活动

新高一学生刚刚经历着中考,历史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何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最好的方式是问题驱动,教师可在课堂上提供典型史料运用小组合作,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水平的划分设计有层次的问题或提出明确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引导课堂探究活动走向深入。

例如在讲高中必修一《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时设置这些问题:

1839年林则徐写了一封致大不列颠女王维多利亚的信。虽然这封信没有送出,但是它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1)通过林则徐的这封信,你能提取怎样的历史信息?

(2)假如维多利亚女王收到了这封信,女王能满足林则徐的要求吗?为什么?

(3)当时中英两国的“宪典”是怎样制订的?

问题(1)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英两国在处理鸦片争端时外交方式的重大差异,问题(2)(3)引发学生更深入认识鸦片战争前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法制之间的重大差异。

学生会在历史课堂上产生很多新奇想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这些想法规范成问题,结合史料分层次读取信息,用问题驱动学生解决疑问,从而提升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

總之,在“全息化”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同时尽可能增加史料素材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全息化认识,全方位感知历史事件发展历程;教师指导学生建构层次分明的框架体系,紧接着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在学生疑问解决和教师的点拨下,历史课堂达变得更加高效、有趣和实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