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反思性教学在初中物理习题课中的实践

时间:2024-08-31

崔晓芳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必须把学生从题海中领出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反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与思的结合,是一个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两者缺一不可,只有通过思才能将知识内化为已有。

解题后的反思是指解题后对审题过程、解题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原理、思想、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和思考。解题后的反思不仅是一个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也是一个复习的强化过程。良好的反思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对问题本质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开阔思路,发散思维等等。因此,我在习题课的教学中,重点不是放在如何解题上,而是放在解题后的反思上。比如在典型例题的教学上,我要求学生进行“四思”:

一、思审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对于学生来说很多时候往往是“成也审题,败也审题”。审题时,有时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到解题的思路、方法;有时多次受阻,然后“灵感”突来。不论哪种情况,思维都有很强的直觉性,若在解题后及时复现一下这个思维过程,比如重新认清已知条件、明确所求问题、抓住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分析临界状态、借助示意图、建立物理模型等从而去追溯“灵感”是怎样产生的,多次受阻的原因又何在;或反思解题的语言表述是否简明、准确、严谨、完整,解答过程是否优化、规范,结果与题意或实际生活是否相符等。这些对发现审题过程的错误,总结审题过程的思维技巧,提高分析、综合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1 重为50牛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当它受到20牛的竖直向上的拉力仍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0 B、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30牛

C、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70牛 D、物体受到的合力无法确定

学生在初次接触此题时很容易利用合力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从而错选答案B,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错误的原因。教师可以用图1来引导学生进行审题,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很容易明确所求问题、抓住关键词、挖掘隐含的条件,思维的灵活性在审题的过程中逐步地提高。

二、思规律,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解题后反思一下解题过程中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想一下解题受阻时应用的是哪些知识和方法,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为什么出现错误,应用另一些知识和方法为什么会使问题顺利解决;或者回想解题方法有无规律可循,解题思想有无规律可找,归纳这种解题方法的特点;或者把解题过程中零散杂乱的,肤浅的经验、规律及时进行提炼、总结、升华、再予以应用。

例2 一重為30牛的木块受到一个大小为10牛,方向为水平向右的拉力时在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方向为 。若此时拉力突然减小为5牛,那么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 。

学生在此题的解题过程中第一、二两空能正确解答,但第三空却往往出错。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别反思正确和错误的原因。学生经过审题明确题目中所要求的是“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再结合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正确得出前两问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10牛,方向为水平向左。此时使用的物理知识和方法都是正确的。而第三问求拉力突然减小为5牛,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学生还是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就是错误的。因为学生忽略了当木块的受力情况发生变化时,木块不处于平衡状态,必然就不能再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来解题。此时应从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来思考,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木块与桌面之间的粗糙程度都没有发生变化,滑动摩擦力也应该不发生变化,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10牛。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能将解题中所运用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弄清这些知识和方法的适用范围,思维的深刻性在审题的过程中逐步地提高。

三、思多解,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一道物理习题,往往会有多种不同的解法。学生在解题时总是用最先想到的方法进行求解,最先想到的方法往往是他们最熟悉的方法,但并不一定是最优的方法。因而解完一道题后,应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出发,尝试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并比较孰繁孰简,孰优孰劣,找出最佳方法。这样的反思既可拓宽思路,有助于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优方法;又开阔视野,增强思维的广阔性。

四、思变通,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解题后,对于一道题不局限于就题论题,而要进行适当引申变化,改变原题的结构,改变已知待求,改变题目设置的情境,从静态到动态,从时间到空间等等,往往可使一题变多题,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提高应变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总之,对习题课实施反思性教学,能提高教学实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抓住典型例题让学生进行“四思”,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完美思维品质的培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