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倒逼式寓言学习

时间:2024-08-31

印朝会

如果注意看我们会发现,教材上的课后题80%在讲文章思路和词句品析,而不是单纯地复述文章内容,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重点应该是方法技能的传授。初中三年一共七百多节语文课,也许这篇课文学过之后,以后就再也不会遇到了,那这一节课的意义在哪里呢?——学习的方法,往后遇到同样的文章他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独立理解。那么,学习寓言的方法是什么呢?

寓言作为一种短小精悍、喜闻乐见又极具传播性的文学体裁,具有“小故事、大道理”的显著特点,它的目的就是要人们通过对故事的了解,从而得到一个启发。然而,如何才能由一个故事过渡到启发和道理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索的。

一、明确特点

正如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一样,寓言也应该有作为学习突破口的关键所在,我们得知道这突破口“是什么”,才能进一步去探索这“怎么学”,所以,首先得明确它的特点。

寓言故事的含义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性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也就是说“讽喻、教育性、情节设置”是寓言的几大特点,其中教育性是目的,讽喻和情节设置是方法。讽喻又可以通过虚构、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方式来达成。中国历来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以及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皆是如此。

二、倒逼寓意

一般情况下,作者虽然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寓意,但一阵微风吹过树叶也会随风摆动,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寓言也是如此,既然我们知道它达到教育性的方式是情节设置、虚构、比喻、夸张、拟人等,如此,我们便可以借助它的这些特点,顺藤摸瓜去找到作者在使用这些手法时的初衷——寓意。就像警察根据小偷的作案工具抓到小偷一样。

比如此次研讨的《穿井得一人》,讲述宋人丁氏在家里打出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吾穿井得一人。”结果被听见的人四处宣扬开,都认为丁氏在挖井的时候挖到了一个人,其实他本义是说“挖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个人的劳力。”文章最后总结到“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这个故事的寓意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正常情況是,丁氏挖到一口井,他跟邻居分享这个事实,并感叹比没挖井的时候节约了一个人的劳力,这事儿就完了。但故事中的情节却不是这样发展的,那么这非同寻常的结局原因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们挖掘寓意的突破口。首先,丁氏就不该模棱两可地说“吾穿井得一人”,他这样说,大家自然会理解成“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从而感到惊异万分,并有好事者将其广而告之。如果他一开始就说“吾穿井得一人之使”,就不会有后面的事了。其次,听到这件事情的人应该首先弄清事实,问个明白也不会有后面的波折,而不是得到每一个奇怪的信息,不论真假就将其进行传播。终上所述,这篇寓言故事给我们两个启示:自己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不能模棱两可,让人产生歧义;在听别人的表述后要求证,确定是事实之后再进行传播。这是通过对不合常理的情节的推理来揣摩寓意。类似的寓言还有《画蛇添足》《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

再如《杞人忧天》。大家听完这个故事都会觉得好笑,因为故事中的杞人过渡担心灾难降临,过分到居然担心会天崩地裂,并为此寝食难安。这里显然是用到了夸张的手法。为什么会显得夸张呢?因为天崩地裂这件事情是概率极低极低的事件,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杞人却把它当成了必然事件来对待,因而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由此可以推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告诉我们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这是通过对夸张的推理来揣摩寓意。类似的寓言还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其实,细数寓言故事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是建立在一种违反常理或者不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的,恰恰这个违反常理或者不尊重事实,就是作者所要讽刺或者蕴含道理的所在。通过作者使用的表现手法抑或是直接找到这些违反常理或者不尊重事实的地方,倒逼回去,寓意也就近在咫尺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