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初中几何模型在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时间:2024-08-31

邓翠花

学生在初中数学几何学习中,当直接解题遇到瓶颈,无法突破时,学会适当添加辅助线就变得至关重要。在初中八年级第十一章三角形单元,我选取“飞镖”模型作为此次几何模型探讨课堂的课题(如图)。

课前,我特地找了学生已经做过几道“飞镖”模型的习题,在模型课前印好发给学生。

(课堂内容精选)

师:同学们,这节模型课,我们的主题在你们手上的这张题卷中,课前请你们去做了小组讨论,给这些题目的图形命名。

生:老师,这些图形和上一次模型课的“飞镖”模型很像

师:是的,我们今天要一起来探讨的几何模型也是这个“飞镖”模型,这次是探讨和三角形角有关的角。同学们,请看ppt。

已知∠A=510,∠B=200,∠C=300,求∠D的度数。

生:老师,这个∠D既不是某一个三角形的内角,也不是某一个三角形的外角,这个要怎么算?

师:问得好!同学们,平时我们做几何题,如果解题遇到瓶颈,无法继续时,一般会怎么做?

生:(立刻有学生反应)做辅助线!

师:对!就是作辅助线,而且,就这道题来说,作辅助线的方法很多,请同学们用自己所学,小组内合作,10分钟的时间,作出辅助线,并给出合理的解题过程。

(10分钟后)

师:有没有哪个小组来分享成果?(没有人举手)如果哪个小组分享的成果合理,这次我将用他们小组来命名他们的图形哦,要不要试试?(学生们有些跃跃欲试)没关系的,哪怕只是一点点思路也可以说说呀!(坐在第一排一个学生举手了)

生:老师,元琛画了。

师:元琛你能分享一下吗?

琛:老師,我只画了辅助线,还没有做解题过程。

师:你能上来画一下吗?

琛:老师,我连接了BC。

师:嗯,对!我们来看看这个辅助线添上去之后,能不能帮助我们解题。(这个时候陈元琛又举手了)

师:元琛,你有什么要说?

琛:老师,你说我画得对,那我就会解了。

(元琛写下解题过程)

师:元琛,你的解题思路相当清晰,过程很完整

师:那还有谁有思路吗?(辽峰举手了,我示意他起来。)辽峰,你有什么想法。

辽:我觉得可以延长BD,交AC于点E。

师:你能解吗?

辽:有。

(辽峰写下解题过程)

师:熟练地掌握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这个时候,伟才举手了)我们的班长有话说!

才:老师,我们小组的和辽峰小组的很相似,我们延长CD交AB于F,解题过程也很相似。

师:辅助线也是可以的,解题过程也确实是和陈辽峰的小组的很相似,但是,老师觉得,这个也是你们小组的成果。现在已经有三种辅助线了,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思路?(这个时候谭圣宏看向我,但是没有举手)圣宏,你也来说说?

宏:老师,我是连接了AD,还没想到怎么解。

师:方法很好!你还没有解题方法,我们一起来想,看能不能做出来。有没有人会?程:老师,我会。

(程写下解题过程)

宏:哇!我只是这样想想,没想到也是一种方法,太厉害了!

师:有想法就相当于成功来一半。其他的小组也要加油哦,还有谁来说说?振威,你来说说?

威:老师,我的和圣宏很像,比他的延长了一些。

∵∠BDE=∠B+∠BAD,∠CDE=∠C+∠CAD.

∴∠BDC=∠B+∠BAD+∠C+∠CAD=∠B+∠C+∠BAC=200+300+510=1010

师:很好!不仅有辅助线的方案,还说清楚了解题过程,振威,很不错哦!还有吗?老师好激动呀!你们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其他同学的想法(青廷举手了)

廷:老师,我想得到一种,我上去画给你看。

师:这个想法很好呀!能解出来吗?

廷:可以。

(青廷写下解题过程)

师:很不错哦,两个小组的方案在你的脑袋里生出了新的方案。

师:辽峰,你还解题方法吗?

辽:老师,我用平行线。

师:平行线?你能上来写一下吗?

辽:解:D作DE∥AB,过C作CF∥AB,则有DE∥CF

∴∠B=∠BDE

同理:∠A=∠ACF,∠EDC=∠DCF

∵∠BDC=∠BDE+∠EDC=∠B+∠FCD

且∠FCD=∠DCA+∠ACF=∠DCA+∠A

∴∠BDC=∠B+∠DCA+∠A=200+300+510=1010

师:太厉害了!你把之前学习的平行线的知识也结合进去了!(此时,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辽峰解法浅显易懂,太精彩了!

师:这节模型课太精彩了,我们给自己掌声(课室再次响起一片掌声)!请看黑板,观察我们这节课的“飞镖”模型,目前为止,我们作出7种不同的方案,并且都能成功地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收获吗?请观察这些结论,∠D和∠A、∠B、∠C有怎样的关系?

生:∠D=∠A+∠B+∠C

师:是的。这个结论,在小题中可以直接用,在解答题或证明题中是要重新证明的。老师这里有两道题目(略)作为作业,看自己是不是已经掌握了“飞镖”模型。下课!

(精选到此结束)

这种通过以前学习过的高频习题,引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几何模型,寻求不同的辅助线添加方案,以达到“一题多解”,再将这些被添加了辅助线的图形还原真题,让学生做类型题或变式题做巩固,并总结出最快最有效辅助线,达到“多题归一”的效果。这样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方案的课堂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其中课堂上,学生们敏捷的思维也是让我折服。

近年来,许多教育理念都在提倡“一题多解”,让学生通过一题多解,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用最快捷,最巧妙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这是其一;我认为还有更关键的一点是,教师对“一题多解”题目的选取,如果能拿几道题,像这节模型课一样,总结出模型,再深入去观察、分析、解决与反思,可以把各个阶段所学的知识、知识的各个方面紧密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和体会数学是一个整体,更重要的是能起到以一当十,解一道题懂一类题的作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会学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