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如何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

时间:2024-08-31

岑秋娜

在中国,有这么一个教育观念: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再苦也不能苦孩子。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时我们在孩子的身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自私,不负责任,独立性差,犯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适当基础。”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是指通过受精作用,父母的特征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过程。有专家曾经对巴赫家系音乐才能调查研究,在300多年时间里,这个家族出了60位大音乐家,其中20人享有盛名,虽然不能只凭这些调查就肯定说明人的性格、能力特征就是遺传所决定,但这个家族中遗传对音乐偏爱的天性是不可否认的。

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对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电视、电影和文艺作品等社会文化信息也会对人们,特别是对儿童的人格形成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让儿童经常观看具有攻击性行为的节目,往往会使他们攻击性行为增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中的英雄榜样,常常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感情和想象,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和道德品质。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人,看的书籍是连环画和神话故事。如今,孩子们的电视节目和书籍五花八门,如动画片《熊出没》就在国产动画片中大行其道,其打斗暴力行为产生了不良的引导。

三、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因素是形成人格最重要的因素,精神分析學认为,从出生到六岁是人格形成的主要阶段。一个人的人格在这个时期就基本上形成了,可见家庭对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有多么大的影响。心理学家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分为民主(或宽容)、权威(独断)及放纵(或溺爱)三种类型。

(一)民主的教养方式

父母对于孩子的正当要求,能给予合理的满足,尊重孩子,把孩子视为自由和独立的个人,同时会给孩子说明做人做事的规则,父母对孩子宽容有爱心,在这种态度影响下,儿童多表现为富有创造性和独立精神,忍耐力强,对人友善。民主型父母的孩子会得到很多的爱,他们会把这些爱回馈给他人和社会,这也是家庭教育的使命与责任。

(二) 权威的教养态度

权威性的父母,强调孩子要服从命令,习惯用各种纪律约束孩子,父母控制孩子的意志和行为,这种有条件的爱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失望、恐惧、不信任的根源,容易使孩子缺乏自信,情绪不稳定,深具反抗性与攻击性,权威的父母给孩子的是自卑、恐慌和内疚,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就如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一样,虎妈为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并强制实行,虎妈的控制对孩子心灵造成了伤害,阻碍孩子的人格发展。

(三) 放纵的教养态度

放纵的教养态度表现为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要求,父母对孩子富有爱心却缺乏理性,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懒惰、缺乏独立性等不良人格特征。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钱就给,要买什么尽量满足,这种补偿式的爱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溺爱会让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关心他人,也不懂得宽容和感恩,严重的还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四、学校因素的影响

幼儿园和学校是学习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锻炼孩子适应社会的环境。真正的教育,就要从孩子的心灵入手,唤醒每个孩子内心深处向上向善的本性,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著名教育者孙云晓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在我们许多的儿童教育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做人的问题或者培养健康人格的问题。健康的人格教育应该建立在尊重、理解、满足和信任的基础上。

(一)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就是重视孩子的感受,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人,并平等地对待他。无论在家里还是出门在外,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或几个大人在逗弄几岁大的孩子,“把你的糖给我吃,不然我就抢了你的”,孩子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大人们就满足地大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成人对这些小生命的尊重,实在太少太少了,如果我们每一位成人,对待弱小的孩子,都能怀着平等心,让孩子从小学会尊重别人。

(二)理解孩子

在我们幼儿园,有一个叫静静的孩子,他来园三个来月,从不睡午觉,别人睡午觉的时候她就背着书包,一边哭一边找奶奶,当时我对静静说,你想哭就哭吧,老师在旁边陪着你,奶奶下午一定回来接你的。午睡时静静睡着了,而且还整个下午不哭不闹的。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还是缺少了一份理解,特别是刚入园的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是充满不安和焦虑的,作为老师更应该理解孩子,接纳孩子,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这样孩子才会接受老师,更快适应新的环境。

(三)满足孩子

满足可以分为精神的满足和物质的满足,现在大多数的孩子虽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却极度匮乏。我非常喜欢一本书—《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这是著名医学及育儿专家西尔斯,根据自己养育8个孩子的经历编写的一本书,他反映了对待婴儿睡眠的正确做法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睡眠环境,并满足孩子独特的夜间需要,这样才能对照料人产生信任。理论家埃里克森曾在他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里面提到,婴儿期是建立基本信任的重要时期,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能满足孩子,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四)信任孩子

信任孩子就是相信孩子有独立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干涉、不破坏孩子的自由。据调查,中国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信任度在世界家长中,是最低的,你会发现,喂饭这现象也许只有在中国才能看得到,其实正常孩子发展一岁已经有能力自己吃东西,孩子刚开始可能会吃得有点慢,或者把食物搞得乱七八糟,这都是孩子所处阶段的正常表现。偏偏这时候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导致孩子能力发展相对落后,对孩子独立人格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重要的是关注孩子内在的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需求,把孩子放在和我们平等的高度去尊重他、理解他、信任他、顺应他、接纳他,当我们的心和孩子的心在一起的时候,真正的教育才能展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