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31

温馨

1.教材分析: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主题“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知识范畴”。

2)本课时涉及的酸的性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应用,通过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酸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今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具体重要的指导作用。

3)

2.学情分析:

1.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与酸有关的知识,但是对酸的化学性质还不够了解;

2)2.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规范描述和分析能力有欠缺,需要在实验中不断地强化提高;

3.

3)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化学学习,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但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a、认识酸的化学性质;b、通过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了解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c、通过酸的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d、通过酸的性质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的能力。

2.2)过程与方法

:a、通过酸的性质探究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b、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酸的性质探究,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同时培养尊重科学原理的学习态度。

4.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2)教学难点:酸具体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5.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明确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依据这一理念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以下设计: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建构酸的化学性质。探究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重在做好引导。

学生能够真正的探究,必需基于一定的背景知识,在这节课中,要先让学生具备必要知识背景,再进行探究就存在可能。整体思路是:先回顾相关知识→再引导性性探究→再自主性探究,即先让学生头脑风暴学过的与酸有关的知识,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设计不同方案进行试剂的鉴别,熟悉基本的实验操作,接下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再进行探究实验。自主探究实验有多个课题,比如:探究酸使指示剂变色的原因、酸能除锈的原因、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补充实验等。学生对所选课题写出实验设计,同时对实验作好记录(图片),并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更加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通过展示交流、合作竞争,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提高科学素养。

6.教学过程:

(一)6.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学生头脑风暴学过的与酸有关的知识,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知识准备。

(二)6.2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1.如何鉴别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aCl溶液?

學生思考讨论,给出三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取少量的两种溶液分别于药品铝塑板的两个孔槽内,分别滴加1-2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方案二:取1-2粒锌粒分别于两支小试管中,再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两种溶液,观察现象;

方案三:在两支小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碳酸钠粉末,再分别加入等量的两种溶液,观察现象;

教师提问:哪一种方案更加节约、省时、简单易操作?

学生回答:第一种。并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展示实验结果。

(见图1)

教师继续引导:是否可以设计实验探究酸使指示剂变色的原因呢?我们可以选择哪些实验药品和仪器进行实验呢?

学生思考讨论,确定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取少量稀盐酸和NaCl溶液分别于药品铝塑板的两个孔槽内,分别滴加1-2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见图1)

方案二:取少量稀硫酸和Na2SO4溶液分别于药品铝塑板的两个孔槽内,分别滴加1-2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见图2)

方案三:取少量稀硫酸和稀盐酸分别于药品铝塑板的两个孔槽内,分别滴加1?-2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见图3)

得出结论:酸使指示剂变色的原因是酸中都含有H+。

教师引导:这也是酸的第一个化学性质:酸与指示剂的作用。

提出问题:2.设计实验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学生思考讨论,给出三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取等质量的三种金属分别于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稀硫酸,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

方案二:取两根相同的光亮的铁钉分别于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稀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锌溶液,观察现象;

方案三:取相同体积的硫酸亚铁溶液分别于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铜和锌,观察现象。

活动设计:活动1:“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对”,让学生回忆第八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并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活动2:讨论三种实验方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不同点得出酸的第二条化学性质:酸与金属的反应,并巩固酸与金属反应的条件及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1.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展示;2.思考讨论:相同点:都是利用置换反应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同点:方案二和方案三利用的是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而方案一利用的是金属与酸的反应,除了得到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还能巩固酸与金属反应的条件。

教师演示:生锈铁钉分别和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见图4、图5)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师引导:除锈时能否将铁制品长时间浸泡在酸中?

学生回答:不能,铁钉表面的铁锈出去后,酸会和铁继续发生反应。

提出问题:探究酸能除锈的本质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给出三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取两根相同的生锈的铁钉分别于两支小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稀盐酸和NaCl溶液,观察现象。

方案二:取两根相同的生锈的铁钉分别于两支小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稀硫酸和Na2SO4溶液,观察现象。

方案三:取两根相同的生锈的铁钉分别于两支小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稀硫酸和稀盐酸,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酸能除锈的本质原因是酸中含有H+。

教师引导:这是酸的第三个化学性质: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为了进一步理解酸可以除锈,请利用给出仪器和药品(H2SO4、CuO粉末、铜丝),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学生思考讨论,给出三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CuO粉末和H2SO4,观察现象。

(见图6)

方案二:用酒精灯加热铜丝,待铜丝表面变黑后,伸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见图7)

方案三:先將铜丝盘成螺旋状,再用酒精灯加热,待铜丝表面变黑后,伸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见图8)

(三)6.3总结归纳,盘点收获

教师引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学生总结:①酸的化学性质:酸与指示剂作用,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酸可以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利用这个性质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酸可以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除锈。②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酸中都含有H+。

7.教学反思:

虽然学生通过学习对科学探究有一定掌握,但是在以试验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在实验方案的具体设计和一些基本实验操作上存在问题,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存在的疑问,并及时指出他们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素养,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力争让学生的实验更加完美,最大化放大学生的成就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现象有可能并不明显,或者得不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并进行重复实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