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8-31

廖桂娟

《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做法。

一、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数学概念和知识的建构

著名心理學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是按照“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规律学习知识的。动手操作可强化感性认识,能为建立清晰准确的概念打下基础。如我在上《除數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第一课时,例1: 92本连环画,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我通过让学生小组内摆小棒发现92根小棒,每30根分一份,可以分成3份,还剩2根,即:92里面有3个30,余2,确定了商的位置是个位,92÷30=3(个)……2(本)。又如,我在教学“大数的认识”时,为了避免枯燥无味地灌输给学生知识,同样也是让学生借助用计数器拨数来理解大数各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加深了学生对大数的认识。事实证明: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体验数学概念和知识的建构。

二、设疑鼓励,引导学生操作实践,激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之前设置疑障,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它有利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克服一切都要教师告知的依赖思想,并且在猜想中体验创新的喜悦和自豪感,这让学生兴趣大增,对于学生猜想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不管是否正确,不要轻易下断论,对于猜测中不时出现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明确鼓励,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学习的劲头会更大。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亲历探索和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中、与他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交流并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学中如何设疑和鼓励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很有效的手段之一。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日趋丰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也不断增强,从而真正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三、创设现实情境,激发学生操作兴趣

《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我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首先是课件播放动画儿歌《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看见一个瓶子,里面装着水,可是瓶子的水不呀不够高……”让学生观察发现“小石子占据空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从而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又如,我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这一内容时,通过创设“一只螃蟹8条腿,两只螃蟹16条腿……”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再如,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时,首先是课件出示一幢高楼模型,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学生看到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接着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家左邻右舍的建筑物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观察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最后请学生拆开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平铺好再观察,在教师不做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模型可能是一致的,但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维上却是千变万化的,得到的结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提供给学生发展思维极好的机会,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经验所得。实践证明:通过创设现实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抓住教学机会,引导学生随时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时,动手操作是较为理想的可行办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会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我先给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小树、花边、五角星等)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猜老师是怎样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剪,允许他们犯错,甚至允许他们失败,我们教师要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轴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剪出对称花纹的正确方法(先把纸对折后再剪)。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展示他们的作品,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剪的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在哪?最后教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请学生判断它们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在哪?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或自己解决。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剪一剪、折一折等活动,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领悟和欣赏,促进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我们教师要做到:凡是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得到的,教师不要提示;学生能通过交流讨论得到的教师尽量少说。可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是学生智慧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更是数学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