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梁子仪
“引导”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历来为数学教师所重视,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到现代的课堂教学,从一般老师上的课到名师上的课,都要研究课堂上应运用哪些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闪烁着精彩的亮点,课堂教学效果很好,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因对学生的“引导”处理不当而导致课堂中出现了败笔。因此,老师作为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应当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正确、恰当、及时地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索,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引导学生从图示中领会算理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展示图片的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它能使一些复杂的、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直观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弄清数量关系,领会算理。
二、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生特别喜欢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结合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心理特点,设计相关的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几”时可以设计一个游戏。让全体学生起立,听口令做:请第二排的同学坐下;请第四排的同学坐下;请第一排的同学坐下;请剩下的同学坐下;请前三排的同学拍拍手;请第三排和第五排的同学跺跺脚;请第一排的同学点点头……。这样,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和学习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很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又如,在教学“左、右”的内容时,让学生玩一个拍手游戏。老师说用左手拍左腿,学生就用左手拍左腿,老师说用右手拍右腿、用左手拍右腿……,学生按老师说的口令做,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左右的变化,感知出左右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主动探索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又能使学生在玩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新知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计算方法和新概念,是从操作开始的。课堂上让学生操作学具或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测一测等动手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接感知数学知识,并在大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逐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括出计算方法。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找出长、宽、周长各表示什么?再让学生用直尺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对角剪开,先算“「”的长是多少,概括出是“长+宽”,再算“」”的长是多少,又概括出“长+宽”,得出周长是两个“长+宽”合起来的,即(长+宽)×2。又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找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底×高÷2”。
四、引导学生从观察、对比中发现规律
有些数学问题,如事物的构成、形状等是外显的,教师常常需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再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比较,从中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发现普遍性的规律。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出示下面两组数:
6×2=12 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第一组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乘100,积也跟着乘10、乘100。第二组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除以4,积也除以2、除以4,从而感知了积的变化规律。
五、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关键处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些知识的关键节点往往是理解和深化的关键。在此设疑,可以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为理解新知识清除障碍。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指导学生设疑,制造悬念,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P97的小数化成分数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一是这些小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哪些数的分数?(10、100、1000、……)二是为什么在“10、100、1000”的后面打上“……”?三是小数的位数与分母有什么关系?四是0.6=为什么要约分?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启发学生:为什么要补上“零除外”?为什么要用“同时”等?
六、引导学生从讨论中辨别正误
教师有时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在课堂上展示某个问题或现象,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进行论证,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学生还可以在这种自主的交流合作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羡慕,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某校食堂有大米3.8吨,如果每天吃0.11吨,最多可以吃几天?还剩几吨?学生在做练习时有很多人是这样计算的:3.8÷0.11=34(天)……6(吨)。针对这典型的错误,教师把这个结果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围绕以下的问题展开讨论:一是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大小,二是利用验算34×0.11+6≠3.8,三是用日常的生活经验来判别,原来共有大米才3.8吨,吃了34天,还剩6吨,变得越吃越多了,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它的100倍,商是不变的,但余数是被除数扩大到它的10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到它的10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6除以100得0.06。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内容、结构、实质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索,让他们在观察、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