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静新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之处,感悟这株柳树顽强的精神;
2.了解对比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之处,感悟这株柳树顽强不屈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旧知
1.复习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齐读、男女比赛读,师及时评价。
2.复习第一至四自然段。
(1)作者眼中的这株高原柳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2)这棵柳树到底神奇在哪里呢?(第一个神奇之处是:柳树能够在青海高原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长)
课件展示青海高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体会这株柳树的神奇。
三、品读第五自然段,感知柳树的外形特点,感受柳树的神奇
过渡语:如此恶劣的环境,这株柳树长得怎样呢?作者抓住了柳树的哪些特点?请大家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并做好批注。
1. 个别发言,师相机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1)品读柳树的形状: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高大、粗壮)
(2)品读柳树的树干和树枝: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粗实、坚硬)
(3)品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饱经风霜)
(4)品读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强大的生命力)
(备注:以上四小点相机品读)
2. 师小结: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长得那么的高大粗壮,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课件出示课文的第2自然段)
四、想象柳树经历的磨难,体会柳树顽强不屈的精神
过渡语: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了生存,它经历了哪些风风雨雨呢?请家长快速默读第6至7自然段,在文中找出来。
1.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第6至7自然段,并找出这株柳树面临着哪些困境和苦难。师巡视课堂。
2.个别回答,师相机出示“干旱”“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等图片,让学生体会到柳树面临的困境很大,从而体会到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3. 过渡语:这样的困境是一次两次吗?还是很多次?你从哪里看得出来?
品读第7自然段的三个“多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等词语,感受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4. 感悟这株柳树顽强的精神。
这株柳树经历过那么多的磨难,它是靠着什么精神挺过来的?(顽强的精神)
5. 小结: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不屈。难怪作者称赞----(课件出示课文的第2自然段)
五、了解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进一步体会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过渡语:作者陈忠实家乡-----灞河边的柳树长得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8自然段,要求:小组合作学习,默读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它的特点。
1.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带着问题快速默读第8自然段。
2.指名代表回答灞河柳树的特点,师相机课件展示其特点。(极易生长、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3.明白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1)思考: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2)个别回答,师相机引导和评价,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目的是要突出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六、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过渡语:文章写到这本来就可以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仅仅是在写柳树吗?读着读着,你会联想到谁?
个别回答。师相机引导学生明白最后一段作者不仅是在贊美柳
树,还在赞美像柳树一样顽强不屈的高原上工作的人(你从哪里知道了高原上有工作人员----李家峡水电站(课文第二自然段)),这种写作手法叫——托物言志。
七、拓展提升
1.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你还发现那些人也具有这样的精神?(指名后小结)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谈收获、老师小结并送上寄语)
3.课后作业:(小练笔:请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植物来描写,请写出它的形态、枝干和叶子等)
4. 走进陈忠实
让学生说一说对陈忠实的了解,师相机补充陈忠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陈忠实这位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个顽强不屈的人。
推荐阅读书目——陈忠实的著名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课件出示小说《白鹿原》的封面和内容简介。师加以介绍并推荐孩子去读《白鹿原》这部著作。
八、板书设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