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化学,美好环境的催化剂

时间:2024-08-31

刘杉 任娟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教育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在《碳的世界》复习课中渗透德育、美育教育的原因

1.学科价值因素

第八章《碳的世界》是从单一物质的研究到一类物质研究的过渡,体现了从碳元素的角度研究其单质和化合物,除典型代表物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外,更突显了含碳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并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密切联系。

2.基于学生现有薄弱环节需因素

本文作者在准备北京版教材《碳的世界》的复习课时,布置了课前作业:画本章内容的思维导图。同学们上交了三大种类的思维导图,第一种:按照教科书分三课题内容进行总结,知识点非常全面。 第二种,思维导图呈现精致美观,但内容和第一种图没有本质区别。 第三种,按照物质的分类——碳单质、碳的化合物进行总结。可以看出: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都能关注到典型物质各自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和用途,但是都忽略了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含碳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将是本节复习课的重点目标之一。由于碳循环的相关文章专业性过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于复杂难于理解,所以我根据授课学生的水平,自己编写了一篇关于碳循环的科普文章(见附录1),将含碳物质之间的转化融合在内,并加入德育教育,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碳平衡对于地球环境的重要影响以及意义。

3.设立新情景因素

教师在准备复习课时,跳出常规的模式结构,创设新情景使学生掌握含碳物质间的转化关系的同时,给予学生更新的帮助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情景,更有意义的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學生科学素养的内容。

二、设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科普文章与已学化学知识的关联、整合,得出以碳循环为主线的转化图,完成本章复习。

2.感受碳的单质以及其化合物对于人类的生活、生命、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感受化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3.通过研究碳的循环,感受解决温室效应的紧迫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给人类一个美好的未来。

(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科普阅读绘制碳循环转化图,构建含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设计教学环节

1.本课重难点碳循环转化图的推导过程

第一阶段:

将科普文章转换为文字信息。

第二阶段:

根据科普文章将五大碳库中的主要含碳物质写出(写出化学式),从而将文字信息转换为物质。

3第三阶段:

将学习过的化学反应写出其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补充一些学生没有学过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化学方程式拓展知识面,完成了由物质到化学方程式的转化,同时复习了含碳物质之间的转化原理。

第四阶段:

引导学生将化学方程式提炼出关键物质和反应条件,最终就得到含碳物质之间的转化图,非常清晰明了。

2.后续教学过程

四、教学设计特点

1.本复习课没有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复习,而是从物质之间转化的角度来更加深入的认识“碳的世界”。

2.本课所用科普文章为教师自编,更加适合初中生阅读,且能够更加契合本课的各项目标。

3.教学中教师只负责引导并适当总结,充分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调动了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