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学科核心素养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

时间:2024-08-31

黄侃夫

内容摘要: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由此可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一方面需要通过凝练,将学科核心素养表现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另一方面课程教学内容则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挖掘独特育人价值的可能性。作为一名基层音乐研修员,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与需求,如何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核心素养理念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本文意从“丰富现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完善学习评价机制”三个方面,结合学科素养提出后工作与学习中的各种课例观摩与实践,阐述自己的认识与见解,为早日达成核心素养指引下的系列变革,抛砖引玉。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中学音乐课堂 探索与研究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完成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就是教育领域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石。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在2017年高中课标修订指导思想座谈会中,特地强调了:“课程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而课程最重要的阵地就是课堂教学,由此可见,扎实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推进,成为了基层广大教师必须达成的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接受音乐文化的途径虽然得到了大幅度的拓宽,但传统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依旧是学生获取音乐知识、获得音乐美感的最重要途径,仍是实践美育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通过音乐教学实践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落实已知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丰富现有教学方法

音乐课堂,尤其是中学音乐课堂在从2011年起已经实施至今的课改理念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教师教法、学生学法层出不穷,兴趣激发与学生活动设计日新月异。在笔者观摩过的课例中无不出现这样的个案:教师导入得体、精炼,教学环节层次感明显,连接自然;音乐本体在整节课堂上所占的比例适宜,学科特性体现得也很完美,甚至是学生被感动的眼泪也不断滴落在充满感性的课堂中!这一切都是好的现象,充分显示了情感在音乐课中的作用,美育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但在激情过后,冷静的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通俗的讲就是:该不识谱的还是不识谱,该跑调的依旧跑调。这样的审美感知能不能满足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呢?笔者以为,音乐学科的审美感知必须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生理感知,他的具体表现更应该有学科的特性与系统的归纳。北京市自2015年开始,对中学音乐课堂的具体教学方法就提出过建设性的意见:以准确为基本要求,针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的作品,建议使用“字、气、劲、味”的教学方式;而针对其他题材的作品则建议使用“听、唱、写、创”的教学方式。这一体系运行至今,成功经过了时间和事实的验证,为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学生音乐学业水平测试达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音乐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在2017年高中课标修订指导思想报告会中突出强调了音乐实践的重要性。提出: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在提升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增强艺术表现能力。在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的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往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我们确实也承认学生天生的或后天的音乐学习悟性将对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再加上城乡差距、文化差距等一系列原因,课标在学生能力标准的制定也往往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轮廓,更别说小小一节课堂上的能力要求了。但是笔者以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制定与发展,促使了新的变革的到来,它要求每一个阶段上的音乐学习都有与之对应的学习能力标准。北京市从2015年开始就逐步确定了小学阶段的学业水平检测标准,中学阶段的学生也在此项标准的要求下,逐年提升难度,至今已实施3年。从整体上看,这一标准为北京的音乐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音准、节奏、识谱等方面的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3年前的自己,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基于如此,才有魄力提出了到2020年不再单纯的依靠特长生去体现北京的音乐高端表现,更多的学校与学生能通过课堂实践,登上学习与展示的平台。真正做到艺术教育的平等。

三、完善学习评价机制

评价是指教学主体对主体参与状况的价值判断。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化和中小学生艺术素质音乐学科测评指导体系的贯彻与落实,评价已成为了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学、评一致已经成为了判断有效教学的核心技术,甚至有的专家甚至将之上升到了: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的高度。评价的方式也已从以前的师评、自评、互评归纳成为了自我评价法与他人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与绝对评价法,量化评价法与非数量化评价法。但在众多教学活动中,对评价的理解仍只是立足在简单的好与不好、对与错之上,对于学生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是错的,没有一个深入的挖掘。笔者认为:评价不应该仅仅是阶段性学习的终结,而应该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过程。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设置评价环节时,要拓宽评价的功能,要学生在评价中相互借鉴、相互探究。也就是说,评价也需要更加的细化,并将之贯穿在整个课堂的始终,甚至成为一个特定的教學环节,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评价就会及时的出现,就会成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有效依据,为稳固整个教学过程添砖加瓦,甚至可以大胆的将评价内容放置在教学目标中,直接渗透至学科核心素养的层面。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探索其实还有很多,笔者在这里也只是希望借本文提出自己的见解来抛砖引玉。古人云:“乐者,乐也”,让我们都以主人翁的意识,积极、快乐的开展自己学科富有卓效的改革。就像礼记所书: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让音乐课堂成为传播美、传播正能量的殿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