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凯
南京一校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市区品牌学校,多年来学校始终立足于教育教学改革,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特色,还是在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学生能力等方面在社会上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现有五个校区,137个教学班,6200余名学生,380余名教职员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素质教育示范校;全国最具影响力小学;国家基础教育外语实验学校;全国“真语文·真教育”实验学校;全国音乐教师“国培计划”基地;全国特色教育科研单位;辽宁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教师专业发展”基地校;辽宁省中小学体卫艺教研基地学校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南京一校坚持“灵性教育”的理念,秉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的儿童观。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知难而进,把问题变成课题,深入研究,在研究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立足发展需求,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1.深入一线,了解现状
提升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教师发展,则学生发展;
教师转变,则课堂转变;教师显灵慧,则学生显灵气。随着南京一校
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新调入学校的人数不断增加;仅2016年新增
教师达到110人,约占教师总数的30%。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教师:区
政府新聘,高校直招,校聘教师,资源重组。而2017年南京一校新
增班级数高达19个,新调入教师达到40人。
2.面对困难,勇于挑战
面对学校以及优质教育对教师成长需求的挑战,我们的态度是知
难而上,强力推进校本研训;满足需求,压缩教师成长周期。使教师产生乐学、乐做、乐思、乐变强力需求。将南京一校“灵性教育”理念与办学目标,与教师培训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有机整合、实现落地。真正让教师有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幸福感。
3.探索路径,注重实效
在教师培养策略是分和并进、分层培训、名师引领、团队共赢。并且建构了南京一校《教师成长课程》体系。
4.关注技能,重视心灵
学校通过线上、线下,关注全面的校本研训,调动了教师内驱力,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教师成长成效显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学校有一大批教师在国家、省市教学大赛获得佳绩,有一大批名师参加省市支教、送课下校、微课录制等活动,为促进辽宁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奉献力量。
二、聚焦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向来是体现学校教育质量的主阵地。多年来,南京一校始终聚焦课程改革“减负提质”。
1.“聚焦问题”研究
深入课堂发现问题,将问题筛选、整合变成课题。研究的重心由关注教师如何“教”,向关注学生如何“学”转变;由关注“双基”落实、“三维目标”实现”,向关注“核心素养”提升。在聚焦问题研究中,使教师明确“提质”到底提的是什么“质”?进而从根本上理解“减负”的必要性。
2.“减负提质”研究
深化课程改革,实现减负提质。学校在“减负提质”研究上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课题研究都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从剖析教材寻找切入点、目标定位抓住准确点、環节建构引发思维点、训练设计延伸拓展点四方面着手,探究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启迪思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实现了学生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的转变,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每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分别在省市区进行交流,发挥了教育辐射、促进均衡、深化课改的作用。
3.“聚焦核心素养”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教育1.0;2.0;3.0阶段。其教学价值取向从教书达到育人的根本变化。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不仅仅研究课堂教学,更要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此,我校“新型课程”就在这种理念下孕育而生。各学科精品微课的录制,已初具规模,深得学生喜欢,家长拥护;慧学网、人人通,微信平台让课堂走进家庭、实现共同学习;“小精灵”校本课程的推进,实现了跨学科整合、部门间融合,加速了学生多元智能的提升;长短课时的搭配,按兴趣择班学习,让课堂更加体现因材施教,促进的学生个性张扬。促进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互通互融。
4.浸润式课程,促进学校文化形成特色
大语文特色课程是南京一校的传统特色课程,已经形成南京一校的一种校园文化。依托大语文校本特色课程各个校区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这些课程的实施,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浸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位学生的大脑。
5.“创客”创出新天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前最响亮的时代强音。那么,基础教育如何将创新落到实践中,学校怎样通过“创客教育”实现创新发展呢?我校学生通过学校“创客空间”的课程推进,尝试“创客教育”,创出一片新天地。
无论是聚焦课堂还是聚焦课程都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都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改革,我们仍在路上砥砺前行……
三、展望未来教育,带给学校发展思考
1.展望学生需求变化
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缺位。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便能实现“课程任意选,老师任性挑”的“私人定制”式教育。学校作为“一个移动终端”场所,将来的课堂教学一致的标准化内容只占17%,其余83%将是更加个性化的内容。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各种学习选择,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2.带给学校发展思考
面对“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够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未来已来,远方不远,我们必须宏观展望,理性前瞻,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决胜未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