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志诚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美育在古代时期就一直被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它的存在已可算是历史悠久了,但一直未真正的应用在教学当中。自从察元培先生在民国初年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才将审美教育(即美育)纳入现代教育方针及体系中,然后又提出“美育代宗教”主张,强调美育可以在中国起到宗教在西方所起的那种支撑民族精神、建构民族性格的作用,认为美育有助于塑造古典传统衰落后现代中国人的心灵,引发较大争议。由于美育在教育中存在的地位越来越大,所以到现在它以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门科目。
美育在教学当中存在了这和长的时间,那么它对我们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到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由于特殊的家庭或社会环境,一些中学生不敢面对困难,总是逃避现实,而且还以“阿Q”精神为美,经常自己“安慰”自己,以空想主义为美,没有付出行动。年龄虽小却非常世故,为“朋友”两肋插刀、打架斗殴,以所谓的“江湖义气”和“英雄主义”等视为美。
许多中学生在刻意修饰外在美方面大下功夫,盲目赶“潮流”追求外在美,忽视自身的特点,缺乏内在美。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注重浅表层的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深层次的内在美,他们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而又深刻的涵义。
研究发现,5%到15%的中学生都有逆反、叛逆行为的征兆。例如: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明显地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和原则;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等等。这些行为能够在许多场合出现,在家里和学校表现得尤其明显。
那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何在呢?
第一个重要原因来源于家庭教育中不正确的导向。
近几年来,家长的年龄比以前年青化,文化素质也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独生子女也逐渐增多。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的重视,但往往只注意子女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能否升学。至于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好多家庭没有列入家庭教育的议事日程。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教育中片面性。
这是由于美育没有得到全面实施,特别是农村中学,中学生没有形成比较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良好的审美修养;学校教育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没有把美育和德育相结合;一些班主任没有进行审美观的心理指导,比如开一个主题班会、讨论什么是中学生的服饰、礼仪、行为之美。甚至有一些班主任看到学生尤其一些女學生珠光宝气,涂脂抹粉,也视而不见,而看见的,永远只是学生成绩的好坏,不看个人素质修养,这也是学校管理不到位的弊端。
第三个原因是社会教育中舆论导向存在的偏差。
由于这些年来,出现一些感官刺激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往往是青少年最喜闻乐见的,在他们所爱听的歌曲、音乐、卡通片、电视、漫画书、包括生活上的衣着打扮都对他们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偶像和榜样的引导作用远远超出了学校和家庭教育。
第四个原因是当前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没有提到应有的位置。
尽管我们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地进行了美育的渗透,但是,这种渗透归结起来说,还只停留在自发的、无序的状态,并没有科学的理性和系统的认识,更没有一个比较严密的、科学的渗透体系。无疑,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处于迷盲阶段的中学生的审美观念。
美术教育是关键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会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引导他们的审美观念,让他们能正确地分清美与丑、善与恶,我们不能不作进一步的思索。对于中学生的审美问题,那么在美术课堂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1.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对学生的审美进行指导。
2.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感受美的魅力。
3.正确引导学生合理的仪表美和人格美。
4.使学生正确均衡看待秀美与崇高的相互关系。
5.有目的地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我们采取的各种对策都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在美的愉悦中唤起人们的高尚情怀,教会他们以一种人性的目光来看待人的享受,以高雅的精神品位来支配物质的获取和享用。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斯基就认为,“美育要教人们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人们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的美创造人本身之美。”
美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占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学习,认真理解美的真谛,从而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让它为我们的生活而服务,使人们的生活都变的更加的美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