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朱志湘
一、关于现代的解释
一般认为,现代社会实质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工业社会(industrial society)。现代社会即工业社会。是指以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为标志以后的时期延续至今后。其当代大体界定时间应该是20世纪40-50年代以后的时期。
从思想角度来说,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而社会政治普遍表现为较现代的民主政治体制,或者是共和体制,或者是民主议会制度,或者是社会主义民主制等。
其特点是社会科学经济进步、民主思想普遍普及、人文艺术繁荣发达、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得到充分认识和张扬。表现在形而下的层面,比如人的潜力和意识充分得到挖掘,人的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经济层面的公司制以其文化管理人的特点得到普遍张扬等。
二、现代化的本质
从现代的定义解释来看,现代的本质即人的本质。现代人相对古代人有哪些思想上的进步,现代人即有哪些进步。
首先是对时间的认识。古代人认为时间是循环的,人的一生分为上世、现世、下世三个阶段。因为古代人的主观时间观,所以他们对现世的苦难并不是很重视,而虚空地寄希望于下世。其次是对生命的认识,众所周知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生命虽然得到重视,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在普通平民之上还有上帝或者绅士、官员等人文的等级划分,因此普通人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然后是关于人的发展的问题,过去人的发展基本是固定的,奴隶的儿子就是奴隶,贵族的子女长大后坐享其成。因此一般人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最后是社会经济层面的差异,古代人重农抑商,以血统和身份来规定人,现代人允许不同出身的人自由参与竞争,充分进入社会或教育机构进行学习,从而实现个人的充分发展。
总而言之,古代人封闭、保守、偏执,现代人开放、自由、公正;古代人以自我为中心,害怕变革,现代人重视自我,但是關注身边,渴望变革。表现在社会生活层面,即是“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充分发展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充分承认人的正当追求和应得的权利,以人为本。
三、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
建国以后,我国引进苏联的教育思想及体系,以马克思思想为指导坚持唯物主义原则兴教办校。尤其是恢复高考后,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许多贫民子弟通过寒窗苦读进入了上层社会,掌管政治话语权。
但其本质是应试教育的,长期以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关注孩子全面发展的需求不足,更多是一种知识灌输;文科教育方面思想哲学教育的不足,更多停留在形而下层面,而非智慧的开启、思想的启蒙;以成功或者就业为导向,而非以发展全面的人为导向,人性人本的认识教育远远不够,不是以人为本;严重脱离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现状,学校里一套、社会生活流行一套,教育实用性实际价值不强。
这样的结果是教育出来的学生缺少创造性,和变通性,综合素质严重不高,尤其是看待问题缺少独立的认识,面对较大的责任时,意志力和掌控力严重不足。
四、解决办法
基于“文科教育方面思想哲学教育的不足,更多停留在形而下层面,而非智慧的开启、思想的启蒙问题。”可以和“严重脱离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现状,学校里一套、社会生活流行一套,教育实用性实际价值不强。”结合来讨论;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之所以存在非启蒙性,根本原因在于其意识形态性太浓、目的性太强,且其目的是短浅的。从笔者自身经历的职业生涯来说,笔者的认识是,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真正超越物质层面、知识层面的智慧。就以教师职业为例,提高孩子成绩是一方面,开发孩子的潜能及其智力是一方面。前者只需要掌握必要的科目知识,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但是后者需要教师有着广阔的视野,能看到更多的对孩子成长有用的知识、观点,从而从更高的高度来引导孩子。从工作本身来说,我们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还是通过教育教学来完成自己的完整的人。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个问题,那么我的教育就只能唯分数马首是瞻,唯业绩左右摇摆。
即使从“以成功或者就业为导向”来讨论,我们的教育也还有很多的不足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孩子读完高中不选择念大学的原因也基于此,因为他们即使选择读大学,也会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不足、认识不够,所学的知识运用性极其欠缺。具体来说,比如一个好的人才,他要有较宽阔的眼界,或者说阅历也好。但是我们的学生每天接触的基本就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所接触的人无非是父母老师同学亲人,甚至亲人都很少接触,因此社会实践方面极其欠缺。再比如成功的重要方面,意志力培养。固然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因为经济条件的提升,有些对孩子宠爱有加,这也是可想而知的。但岂不知干好一件工作,做好一件事,有时需要的是坚强的意志力、越挫越勇坚忍不拔的精神,
“以成功或者就业为导向,而非以发展全面的人为导向,人性人本的认识教育远远不够,不是以人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足,其结果是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偏差,他学习和成长的目的有且只有成功这一条可行的道路。因此看不到成功和职业之外的东西。当然,成功和就业是需要的,然而它毕竟不是人生的全部,决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找到一个好工作的因素也有很多,凭什么一定要个个都成功,怎样才能让每个人都有好的工作?换句话说,我们重点是努力拼搏,这样即使不成功,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可以有相对现实的存在选择,而不是不成功不行这样偏激绝对的观点。具体表现在教育中,我们的教育表现出许多过于势利的行为,孩子唯有成绩好的才是好学生,孩子只有言听计从的才是好孩子,孩子只有能力强的才应该被重视……岂不知合作需要的是了解问题,参与合作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人人都要高人一等才能心安、才能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生活不是乱了套?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是过去几十年遗留下来的,是严重不符合社会实际的功利性教育的体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