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振宇
自卑心理是指一个人由于自我认识不良而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在行为上表现出退缩或过分自尊的心理状态。
视力障碍儿童由于视觉缺陷,从小受不良家庭教育和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视力障碍儿童正常的心理发展,造成视力障碍儿童内心认知标准低于社会外界标准,缺乏自我认识、自我表现。在与外界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躲在一边不愿与人交谈或过分夸张言辞等自卑现象,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影響。
面对视力障碍儿童的自卑心理,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帮助视力障碍儿童克服呢?
一、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主动与视力障碍儿童接触,从情感上接近他们,给他们以关怀、爱护,从而使他们愿意接近老师,与老师谈心里话。通过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教师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说,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打开视力障碍儿童自卑心理的一把钥匙。
如班里一位姓涂的同学,入学时,表现懒惰、不思进取、孤僻、自卑心理重。经过多次与她推心置腹的交谈,我了解到,她的家庭很不幸,一家四口均为残疾人,生活极其贫困,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们,这使她觉得活着没有多大意思,过一天是一天。了解这种情况后,我经常找她谈心,解开她心灵的枷锁,帮助她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对待各方面的压力,从失明的生理缺陷,家庭不幸的困惑中走出来。在生活中,我无微不至地关心她,帮助她获得各项捐助,解决她的后顾之忧。一段时间后,该生慢慢打开孤寂的心灵,话明显多了起来。我因势利导,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她学习,随着她的学习的提高,她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笑容。
二、改变视力障碍儿童内心的自我认识
视力障碍儿童自卑心理的改变最主要是改变视力障碍儿童自己内心的标准。教师在与视力障碍儿童交谈过程中,应使他们认识到目盲并不是他们自己的错,也不能决定他们以后的个人成就,一个人能否得到社会的尊重,主要是看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与他本身是否残疾没有关系。同时,应经常向视力障碍儿童讲述一些如海伦·凯勒、张海迪等身残志坚的事迹,在学生心中树立榜样的形象和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激发起向先进人物学习的动力,从而改变视力障碍儿童原有的主观自我意识,提高内心认知能力。
如黄某某同学常说自己是一个废物,什么也干不了。于是,我一方面创造一切机会给他以成功的体验,充分肯定他的进步,多表扬,多鼓励。另一方面用发生在身边的残疾人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事迹激励他,使他深刻体会到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是可以克服和弥补的,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他重新恢复自信,勇往直前,最后成为一位能自食其力的按摩师。
三、创设班内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视力障碍儿童一旦消除内心障碍,便尝试与周围的人交往。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在班集体里形成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人与人交往的乐趣。
如在辅导涂某某同学时,我组织班干部成立了一个互助组,让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上时刻帮助、督促、教育她,使她在团结、友爱、互助的情境中体验到归属感、安全感、满足感,减少了自卑感,增强了自信心。
四、加强视力障碍儿童与社会的交往
视力障碍儿童的自我认识发生变化,自我表现意识越来越强,情感也变得丰富起来,他们渴望自己能在社会生活中从事新的活动,获取新的地位,特别是渴望能与正常人接触。因此,加强视力障碍儿童与社会的联系也是克服视力障碍儿童自卑的有效方法。
1.与普通学校结成互助小组,让正常儿童经常在学习、生活、情感上帮助视力障碍儿童。
2.扩大视力障碍儿童接触面,组织视力障碍儿童到公园、风景区游玩,以美好的大自然陶冶视力障碍儿童的情操,感受生活的美好。
3.鼓励视力障碍儿童参加省、市、区的各种表演和比赛,在广大群众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检验自身价值,冲淡视力障碍儿童心中的自卑心理,增强他们的胆识和见识。
克服视力障碍儿童的自卑心理,培养视力障碍儿童的自信心,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情。只要我们坚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多侧面、多渠道培养视力障碍儿童,就能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坦然面对人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