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敏
一、文革暴力的记忆
对暴力的欣赏和玩味是先锋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余华以先锋的姿态登上文坛,一开始对人和世界的理解是独特的,他一直在乐此不疲的展示苦难与黑暗,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尤其是其前期作品,包括其1991年发表的《在细雨中呼喊》及之前的小说创作,它们以先锋小说为主,共同体现为一种在潮湿、黑暗的世界里呼喊叩问的面貌。而后以1992年发表的《活着》为标志,其以后的小说创作实现了转型。它们共同体现为一种在温暖、明朗、充沛的人间气息中对苦难人生的安慰与救赎的面貌特征,是对其早期呼喊、叩问的一种应答。
余华是伴随着“文革”一起长大的,“文革”中的种种暴力行为,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个年代是精神食粮缺乏的年代,这时的余华迷恋上了街道上的大字报,“在大字报的时代,人的想象力被最大限度的挖掘了出来,文学的一切手段都得到了发挥,什么虚构、夸张、比喻、讽刺……应有尽有。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在大街上,在越贴越厚的大字报前,我开始喜欢文学了。”大字报诱发了余华对文学创作的最初兴趣,可是这时候所有的大字报都充满了语言的暴力,说穿了就是进行人身攻击,朋友之间成为仇敌,大街小巷充斥着血腥残酷的暴力场景。而正是对暴力泛滥的“文革”时代的记忆,使得余华的笔端有意无意地倾泻出波涛汹涌般的暴力。
二、人性与命运
在余华的早期作品中,压抑与悲苦的氛围无孔不入,我们看到的只是弥漫的阴霾和沉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杀戮和死亡,是令人喘不过气的黑夜般的生存的晦暗。苦难犹如一朵巨大的乌云,笼罩着整个人类生活。《古典爱情》中的美丽邂逅转瞬即逝;《死亡叙述》中的司机终究无法逃脱死亡阴影的追随;《现实一种》中的骨肉相残……不可名状的暴力伤害,不可预知的命运捉弄,光天化日下的虐杀以及来自黑暗深处的凄厉召唤,这些共同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氛围。在这些作品里读者感觉到的只有彻骨的冰冷,而无其它。
三、生命的救赎
随着余华对人性和命运主题书写的不断深入,再加上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丰富他渐渐发现仅仅指出命运的强大,告诉读者世界是什么样的,并不能使小说达到真正的精神高度。只有找到改变世界、抗争命运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实现对芸芸众生的生存救赎,才是最有意义的文学使命。
所以进入90年代,余华小说中的主人公似乎共同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面对苦难,更多的是超越之后的宁静、宽容和大度,为人的生存找到了一条救赎之路。小说中没有了令人毛骨悚然的、血淋淋的暴力,代之以震撼人心的宁静和大气,让人领悟到生存的苦难和意义,余华由此走向了对苦难的超越与升华。
1.忍耐
《活着》,这是一首演绎生命、讴歌生命的歌。讲述的是小人物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之下的日常生活和悲欢离合,那些生活的坎坷和遭际不是可歌可泣的,但却在深层里揭示了这样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苦难:每个人生活着,就必须直面这样或那样的生存困境。
《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用一天时间对其一生苦难的叙述。余华把小说主人公的悲惨故事蹙于一个个极端的生存背景下,绝境下的生命个体的生存本相更加真实可感。死亡是极其悲惨的厄运,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柔弱的福贵竟然在一次又一次灭顶之灾的打击下。一次又一次地在死亡的边缘止步,于苦难悲伤的极限处善待生命。默默地承受生命之苦而无怨无悔地活着.不仅活着,而且越活越通达,
面对苦难,《活着》已经完全没有了前期作品中寒彻骨髓的恐惧和不安绝望,而是透露出了人间的温情以及对生命的依恋和热爱,并以此取代了以往先锋小说的绝望感和残酷性。余华一贯阴冷的作风在《活着》中倏然远去,一种热情向上的关怀弥漫整部作品。《活着》这篇“高尚的小说",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写出了生命,展示了生命中最真实最顽强的生命形态——活着。
2.乐观与幽默
《许三观卖血记》也同《活着》一样,讲述了一个平凡小人物一生的命运。许三观从父辈那里得到卖血的经验,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他的卖血生涯。血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与生命几乎处于等同的地位。许三观在他极其艰难的一生当中,一次又一次地用他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血来维护和拯救他的家庭。如果说《活着》的福贵是用他身上特有的韧性来默默忍受苦难的话,那么,许三观就是用他身上的血来一次次地消解苦难,用自己的鲜血来开始他漫长的救赎。
《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使苦难得到了有效缓解的小说,这次,余华为许三观找到的缓解占难的方式是:幽默,乐观。许三观一生卖了12次血,虽然这一次次的遭遇,越来越接近命运的残酷本质,但是许三观并没有被命运的强大吓倒,他仍然坚强地选择用“血”去抗争,去努力。从而使悲苦的生活变得适合自己从而继续生活下去。《许三观卖血记》对苦难所进行的幽默化的处理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血”是生命的本质,卖血就是在不断地失血,就是在卖命。一个小人物用“血”作为化解苦难和困境的生命资源,不仅表达了他对生活和亲人的质朴热爱,更展示了向现实命运抗争的勇气。许三观用宝贵的鲜血渡过了人生中的一个个难关,这种反抗的精神充分表达了他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展示出了民间生命的韧性,实现对命运的不屈服,也使小说达到很高的思想深度。
3.温情的世界
在《兄弟》里,余华将人间最为宝贵的情感——爱作为主调,让人们在失望之余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温暖的曙光。在暴力與死亡威胁着人们的世里.爱更显出了它的难能可贵。也正是这些爱温暖着人们的心房,使处于无边苦难中的人们得以自慰与慰人,得以抵抗苦难,克服苦难,走向美好的精神家园。
四、结论
余华是一个具有悲悯体恤情怀的作家,一个具有人道主义基质的作家。文学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作家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并且将这样的情感彻底地表达出来。他对于苦难的理解与包容,让我们在现实中看到温情。他笔下传达的坚韧与乐观,让我们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通过阅读,不但提高了我的文学素养,更提高了我的语文素养!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