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巧用微信促学习

时间:2024-08-31

刘士军 任爱芝

有这么一句话,教师入职前的成长由自己决定,教师入职后的成长,学校责无旁贷,李希贵校长也提出了“教师第一”的口号,教师培训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促进教师成长,各部门各学校都十分重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比如外出参观学习,远程研修,校本培训等等。这些培训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比如外出学习,参与人员较少,有的培训内容不切合学校和教师实际需求,学以致用的力度较弱,而且费用高,不是教师培训成长的主要途径。

远程培训,我们这目前叫“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多年来,我一直参与这个培训。我认为,其在内容开发上比较到位,比较符合教育发展需要。比如2018年培训的有学科课程、师德师风建设、班主任工作任务和内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等专题,分为必学和选学两类。

但事实上,网络培训却存在着培训落实不到位的状况。据我了解,有些老师没有认真的全部学习下来,只是点击鼠标,走完视频就可以了,至于学的如何,效果咋样,很难有保证。因为网络学习只是在平台上统计学时学分,对于是不是本人学习、学习质量如何,没有监管和要求。学时学分够了,远程培训就算及格了,不影响教师资格认定了。对于学校和教师,这些内容都应该认认真真学习,如果不学习,真的一种浪费,令人可惜。

校本培训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方式,但大部分学校进行的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不能从教育理念、教师成长、学生素质等更高层面上进行引导,教师的教育视野狭窄,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教学能力难有大幅提高,这是“教书匠”式的培训。

培训形式也待改进,每周集中半天时间进行培训,也不太现实。教师工作繁杂,学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很难集中抽身;就是集中在一起了,教师的心思当时也不一定都集中在那里。所以说,校本培训的内涵和形式有待于优化提升。

我们着力改进校本培训的内涵和形式,进行了创新。目前,微信办公成为常态,我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在群里规定内容,大家分散學习,最后群里集中交流。

我们学习群这样规定:一是校本培训群名称为“田园晚风”(因为我们学校处于田园社区内),该群只做教师培训所用,禁止发表其它无关内容;二是校本培训的内容涉及教育法规、师德建设,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及时事政治等;三是组织形式以观看视频讲座为主,也适当采用文字材料;四是学校每周一定期推出一项学习内容,一个课时左右,教师自主学习观看;五是教师将学习过程记录在听课记录上,在微信中要发表观后感或者评论,不少于200字,学校评选精华帖。

目前,我们微信圈承载了这样几个任务:

学校自定内容。比如,我们学校为提高教师教育境界,增强教育教学能力,连续四周推出了魏书生《教育与人生》《魏书生谈学习方法》等系列讲座;我们还将草根专家徐世贵请到微信圈来讲《科研的策略和方法》;将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请来讲《习惯培养的原则和方法》……老师们随时随地可以倾听大师与专家的讲座,大家受益匪浅,反响热烈,在群里踊跃发言,字数远远不止200个。我也给老师们玩笑说,“我自己没有能力来提高帮助大家,可以请大师来帮忙”。

再比如,我们还有个教育故事撰写的任务,每人每月一篇,以前也是难于管理和展示。现在也在微信群里定期展出,让老师们分享故事,学习交流,效果也是不错的。

外出学习的老师将学习内容和学习心得利用美篇的形式,在圈里进行汇报交流,大家进行分享学习。

下一步,也计划将远程研修工作通过微信圈,也纳入校本化管理,让研修内容得到了落实。

有展必须有评,校长或者资深校领导应该是个特约评论员,随时关注,点赞妙语佳句,评选精华帖,定期总结,适当发点小奖励。

通过微信圈学习这种方式,解决了培训内容的问题,让内容丰富可取,自由选择,满足学校教师发展需要;再就是通过圈内展示,让学习培训得到了落实,是一种有效地校本管理方式。

微信圈学习给人一种动力,学习成果和体会随时可以展示给大家,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也有一点压力,不学习无法交代,不好好学习,拿不出好作品;最重要的是带来一种活力,一种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学校教师不断进步的活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