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课导入法例谈

时间:2024-08-31

高锋鸽

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有了巧妙、恰当的导入语,你就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了一步。一直以来,我很重视语文课的导入,下面是我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些导入方法。

一、图片导入法

上課前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课堂气氛,拉近学生与自然山水的距离,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时,我在导入时先利用多媒体让学

生欣赏了索溪峪不同的山水风光图,并在每幅画下配上相应的文字解说,用丰富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领略了索溪峪独特的美,并能根据图片背诵相应的文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为景物描写奠定了基础。

二、歌曲导入法

一些经典名篇,自由它恒久的魅力,那么教师不要急于讲授,而要先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使学生渐入佳境。可以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歌曲,创设情境,激发、感染学生得人情绪,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的特别富有成效,他们学习的最高水平才得以发挥。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为创设良好的导入

情境,一上课,我就先播放了一首《父亲》,“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那浑厚而深情的歌声,把同学们带入了对父亲的回忆中,他们如痴如醉,心驰神往,对父亲的感激与爱恋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本特定的情境中,深深体会父亲深沉的爱。

三、诗句、名言导入法

古诗名句、名言哲理性强,往往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对我们的行动具有指导作用。利用诗句、名言导入,让课堂伊始就奠定了感情基调。

在教学“走近鲁迅”这一单元时,我先出示了这样几个句子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时间如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挤,总还是有的。

我像是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接着让学生读读这些名言,并说说自己的见解,学生通过这些名言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他光辉的形象也深深烙在同学们的心中,自然迫不及待想读他的作品。

四、情境导入法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课前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上课伊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在讲授《伯牙绝弦》时,我运用以下导语:有人说,朋友是冬日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依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泉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的心灵天空会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会更显得刻骨铭心,失去了挚友,该是多么的伤心,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俞伯牙、钟子期友情的故事——《伯牙绝弦》。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语文积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引起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五、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特殊的魅力,用故事导入,可以活跃

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课前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位父亲带着儿子去爬山,由于山太高,第一个孩子问父亲:“山的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我不知道,你爷爷,你爷爷的爷爷也没爬过去过。”孩子失望的低下了头.第二个孩子问父亲:“山的那边是什么?”父亲说:“那边有你想要的东西。”(其实这位父亲也没去过)孩子高兴的望着山的那边。两个孩子长大后,第一个孩子在家种田,第二个孩子在山的那边做了一个董事长.。然后提问:你认为人可以说谎吗?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是啊,善意的谎言却是真情的体现。就是这一句善意的谎言,使两个孩子有这么大的差距。难道这样善意的谎言有碍于诚信吗!

人间处处有真情,我们也来体验真情的可贵,一起去读读《别饿坏了那匹马》,认识那位用心良苦的善良残疾青年吧!

六、介绍作者导入法

教学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

本课,这样的导语,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在教学臧克家的《有的人》一诗时,我这样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思想,让平庸者有为;他的呐喊,让沉睡者觉醒;他的匕首,让吃人者胆寒。他的敌人很多,但少有私敌;他只活了五十多岁,至今却铭刻在人们心中。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而写的一首诗——《有的人》。

七、解题式导入法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从题目中的“天堂”入手导入新课。(板书“天堂”)同学们,你理想中的天堂是什么样的?(生自由

发言)大家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天堂里的一切是那么美好,没有烦恼,只有幸福、快乐、自由,这样的世界真让人向往呀!那你想知道“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吗?(板书:鸟的)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走进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吧!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导入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导入时要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要在“趣味”上下工夫,才能取得“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