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探文言文教学的美感

时间:2024-08-31

李秀芳

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言”上,而忽略了“文”的一面。我觉得这样做容易使语文陷入枯燥机械式的境地,使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应有的兴趣与热情。而选入课本的文言文都堪称古代文化经典,我认为应该“言”“文”并举,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文本,更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和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话,进而引起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那么落实到教学上,如何達到“言”与“文”的完美统一呢。

一、诵读带来美感初体验

叶老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通过各种诵读方式让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领悟语文学习的乐趣。比如讲《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第一段,这一段内容意在突出洪州雄伟的地势以及宴会人物的文韬武略。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我充分利用骈文对偶的特性,设置了这样一个朗读环节:让女同学齐读对偶句中上半句,让男同学接读对偶句中的下半句。我觉得齐读可以让学生体会洪州雄伟地势,男女学生分读可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整齐与对称美,这样读下来,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都让学生有了美的初体验。事实也证明,同学们读得很入味,也更有兴趣进入对文章深入的鉴赏。

二、理清文脉,感受文章整体美

钱梦龙先生明确指出:“整体感知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者在阅读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上认识。” 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如果只讲文言知识,缺少必要的宏观把握,容易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给他们留下支离破碎,一鳞半爪的印象。教师的作用在于调控目标,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理清文脉,是读懂文章的关键。比如在《兰亭集序》这一课时,在具体鉴赏之前,我要求学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学生找出“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这些语句。这样很快就理清了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由“喜”到“痛”再到“悲”。在理清文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他为何而喜,因何而痛,又缘何而悲。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在思维的带动下,再去学习文言知识,学生会更有兴趣,就不会觉得文言文的学习过于枯燥了。

三、通过画面,感受文章意境美

画面相较于文字,具有清晰直观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形象,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诗文意境。在我讲《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学生对于“流觞曲水”这种活动并不太了解,我利用课件给他们展示流觞曲水图,这样一下子就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那种高雅的生活情趣。再比如讲《滕王阁序》中二三段的景物描写时,利用画面带来的视觉冲击,也可以收到震撼的效果。课前我搜索到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文句相匹配的画面。浓重的色彩,唯美的画面让学生不得不惊叹文句的意境美。

总之,不断地在探寻中思索,在思索中探寻,文言文阅教学也可以创造出无限的美感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