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包承超
维持战略看多。风格上,结合经济修复,持续重视“风格再均衡”。
2009年末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与当前环境有一定相似之處:海外大规模宽松及国内促进 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刺激下, 海内外经济均有修复,原材料价格底部抬升,市场也在积极的货币及财政政策下恢复上涨。往后去看,2010年的经济和市场表现是否会重演?我们试图将2021年经济和政策的可能走向与2010年情形对比,供投资者参考。
宏观环境异同,先看货币政策。2010 年开始持续提升准备金率,比较严格的收紧,这与当前不一样。所以也导致了2010-2011年剩余流动性持续在偏紧状态。但2021年,剩余流动性预期将维持中性偏松状态,与2010年不一样。再看财政政策,均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相似之处。但结构和程度差异较大,2010年还依赖于放大政府杠杆来维持较高增速的基建投资,但当前债务约束下难以复刻。接着看经济环境&资本市场:2009年下半年工业品物价飙升,2010年上半年,南华工业品价格见高点回落,叠加信贷增速收缩影响下,债市逆着提准走强,股市多维度利空下跌。下半年叠加国内低库存,外需回暖,带来工业品价格再度升温,股市周期品走强。相似之处或在于当前市场对信用、外需、工业品价格预期。不同之处在于2010年 PPI&CPI 持续提升,更大程度依赖于刺激内需传统领域,但2021年将很克制。
总结来看,2010年与2021年相比,相似之处在于两点,一是站在 2009年底,政策预期与当前很相似,担心流动性收紧、信用环境收紧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二是经济环境的未来预期类似,担心明年经济趋弱,生产资料价格见顶,对结构影响较大。不同之处也在于两点,一是当年是传统内需刺激, 带动 PPI&CPI上行。此轮内需刺激弱,CPI不强,且PPI走强除了疫后经济修复外,也叠加了供给收缩带来的影响。 因此,引致通胀难度较大,且对周期制造的影响将不仅局限于需求判断,而需要综合供需平衡度;二是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不急转弯”,因此政策方向已定,但收缩的力度与 2010年不可比。
2010年,A股震荡下跌,市场以结构性行情为主,盈利是驱动市场的主要因素。全年来看,有业绩支撑的电子、医药、机械回报率较高,而地产、银行和化工跑输。
展望 2021年,在经济修复、政策回归常态背景下,盈利或仍是驱动市场行情的主要因素。建议通过遵循“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性逻辑,寻找细分行业的配置线索 :1)出口链向好:海外供需错配决定出口链短线索,国内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决定出口链长线索。短期,建议关注“供给平、需求强”行业,优选汽车零部件、家电及家具等。长期,建议关注“供给上、需求强”行业,优选医疗器械、电气机械、电子元件及家电。 2)疫情后修复:寻找 2020年产业链条改善较为滞后,但预期2021年修复弹性较大的细分方向。建议聚焦“供给平、需求强”的配置思路,优选部分中游化学品 (涤纶、 纯碱、钛白粉、农药、粘胶、氮肥)以及锂、油气设备、高速公路、显示面板等行业。 3)供给侧出清:疫情加速了传统行业竞争格局的优化,建议基于长江证券供给侧行业比较框架进行细分筛选。左侧布局“供给平、需求强”,优选汽车零部件、轮胎、粘胶、氮肥、纯碱、啤酒等。右侧关注“供给上、需求强”,优选工程机械、白酒、白电、肉制品等。 4)产业链向上:对于需求驱动逻辑较强的部分领域,建议关注电动车、军工和半导体。
中期维持战略看多。中期,剩余流动性框架下,流动性充裕仍是估值抬升的基础。国内大循环的推进也会提升市场对低估值风格的关注度,前期已有较多低估值周 期成长股表现优异,市场风格再平衡仍在进行。建议增配低估值周期成长股,大金融优选保险地产,成长板块关注半导体与军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