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利用反例诱思考,追根溯源效率高

时间:2024-08-31

王才会

利用反例,就是变换事物的本质属性,研究与其本质不同的甚至错误的信息,在引导孩子思考过程中,从反面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教学中表现为展示错例让学生识别。这样做有助于孩子深刻地理解概念,结合正反两面辩证地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地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孩子思维的深刻性。小学数学中巧用“反例”,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不断实践、反思,总结出其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反例诱导思考,实行预前控制

小学生在理解概念、进行计算或解决问题时产生的错误常常是有规律的,教师往往能提前预感到。预前控制就是教师根据孩子产生错误的規律,估计孩子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可能会产生哪些错误,在未发生认识偏差之前先把这些错误呈现出来,诱导学生思考、分析、比较,从而提前实行控制。教师据此可以设计一些易错的习题,也可以从以前学生所犯错误的练习中,把潜在的错误诱发出来,诱导学生思索发现错误,以及时给以纠正。

二、利用反例引导辨析,进行反馈矫正

小学生的学习总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片面而肤浅到知之完整而深刻,这是学习发展的规律,再加上学习负迁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学习差错的发生有其必然性。教师应借助孩子的错误机会,认真分析原因,及时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加以矫正。而且最佳的时机就是从孩子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并通过相互辩解,促进正确思维的发展。这种“反馈矫正”具有突出的针对性,可以纠正和控制已经发出的错误,有效地防止错误和治疗错误,收到“化错为利”,促进教学过程优化和实现课堂高效。例如:在学生解答工程问题时,可以出示这样一个反例:一项工程,甲独做小时完成,乙独做小时完成,如果甲乙合作,几小时可以完成?学生容易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列出了1÷( + )的错误算式,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思考、辨析、分析错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使孩子识别到题中的假象。有的孩子认为:一人独做只需小时或小时,两人合做,难道用的时间还比一人独做的时间长吗?不可能。有的学生说: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合做的工作时间,从数量关系上来讲,讲不通。这样通过学生群体的辩思,最后都归结到“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这个关系式上来,认为甲、乙各自的工作效率不是 和 ,而是1÷ 和1÷ 的解答,正确地掌握了工程问题实质的数量关系。又如:在学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后,出现了一道这样的题(如图):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巡视了一圈,发现了这样的解法,板书于黑板上:6.3×4÷2,反问学生:这样做对吗?孩子们通过讨论,认识到公式中“底”与“高”应该是对应的关系,纠正了理解公式的不准确、不严谨的错误,对于知识的理解再也不是停留在表面了。因此“反例”的作用使得学生透过表面现象领悟到知识点的本质,从而使知识的学习上了一个台阶。

三、利用反例促使领悟,追根,总结提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抓住错机,帮助学生就错寻因,推究根本,往往能起到吸取教训,总结提高的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由于思维定势或知识的负迁移所导致的“反例”,对于学生来讲会使他们从内心产生一种寻根求源的强烈愿望,一般来讲,这种“反例”都是促进孩子认真思维的强力杠杆,教师只要加以巧妙运用,就会使之成为孩子前进的铺路石。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后,出示这样一个反例:半径是2厘米的圆,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题目出示后,孩子们分为两派,一部分孩子认为对,都等于12.56,部分孩子认为错了,好像不能将面积与周长等同起来。孩子们出现了疑虑,于是教师组织他们进行讨论,从面积与周长的意义、表现形式、所带单位三方面来对比分析,使孩子在主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作为“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的快乐,从而积极地悟出错误原因,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容易发生混淆的知识加以比较、辨析,不仅可以提高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思考方法的“稳定性”,还能提高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可辨别程度和清晰性,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

又如,学生初步学会了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在练习中,可出示下面的解决问题:在一张比例尺为的学校平面地图上,一个长方形操场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这个长方形操场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孩子在解答过程中也出现了下面的错误:

8×5=40(厘米2)

40÷(1÷1000)=40000(厘米2)

40000厘米2=4米2

通过寻错、议错、改错后,我问学生,从这道题出现的错误中,你有了那些收获?有的孩子说以后在做出解决问题后,不能只停留在作业本上,会留意把结果跟实际去对照一下,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有的孩子说,今后在学概念时,我一定注意对概念的准确理解……

由此可见,抓住错误机会,剖析其原因,并加以总结,对于预防同错再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有着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同时,由于“反例” 有着较鲜明的直观特征,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是消除思维定势和知识负迁移消极作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巧妙运用“反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能抓住恰当的时机,提供的“反例”要典型恰当,有效的运用教学预前控制,“反例”的矫正才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例”的矫正才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反例”的总结才能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