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忠林 王永凤
[摘要]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底蕴启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创新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推进优化,形成了共同奋斗、循序渐进、成果共享的重要特征,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观念前提、确立整体步调、凝聚价值共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首在生产、贵在分配、重在主体、要在方法,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实现全民多维度发展、构建高效率统筹体系的扎实举措接续推进,初心如磐向未来。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百年历程;重要特征;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2)04-0036-06
一、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进程
纵览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在四个历史时期始终围绕共同富裕这个中心,历经沧桑,接续推动共同富裕向前发展。
(一)底蕴启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三座大山”压迫的艰难实践时期,革命自然而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题话语,在此种险境下,中国共产党依然肩扛实现共同富裕的远大使命。虽立足于艰难的生存环境,但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层面上,我党毅然提出鲜明观点、发出铿锵足音,可谓新论迭出。李大钊指出公有制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转变的过程,而最终生产资料的分配须由集体来完成,主张“协作的生产,并得真正平均的分配”[1]。蔡和森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是我党革命的必然结果,“就必不可免的要开始社会主义的转变”[2]。陈独秀在共同富裕探索伊始就指出我党倡导的是公平分配,这和之前“均贫富”思想大相径庭,不能相较之,非“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3]。国民革命时期迫于国民党包围的客观时代环境,我党积极探索出“发展经济,保证供给”的能动破解策略,一定程度上推动共同富裕向前发展。毛泽东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富裕观点的综合考量,提出诸多主张。他带领大家在探索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以分配土地为主线,从《井冈山土地法》到《临时土地政纲》,纵览这些土地法规,生动表征此时期土地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毛泽东在《政治周报》中指出要使全民实现幸福,诸类价值指向鲜明关照“共同”二字。经过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探索,社会也呈现出新变化,就农民阶级来说,贫雇农的人数大量减少,从而转向中农,以致当时中农占比高达61%。
以此时期党的三次代表大会为纵轴,来回顾其会议主旨,不难发现,共同富裕思想蕴含其中。党的一大提出没收资本家的物质资料充公即为收归国有,使其所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党的二大革命纲领中明确提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愿景,人人各得其所。党的三大时确立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基本策略,全国人民在同一战线的引领下,坚持全民抗战和经济建设双向发力,这其实从侧面也印证了全民思想已经得到领导人的重视,并开始有动员全民参与的行动探索迹象。
(二)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建立后,计划经济的推行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人民温饱问题。1953年春,土地改革顺利结束,封建因素也随之消散。同年12月“共同富裕”概念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被明确提出,“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4],这也标明我党逐渐走向实现共同富裕的正轨。次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为此时期我党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所有制根基,借助“限制”“改造”等具体手段解构富农经济,我国经济领域呈现新特征。“五年计划”的完成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过程当中针对农产品实现统购,以及发展工业的导向使农产品价格较低、工业品价格较高,显然拉开了城乡差距。除此之外,按劳分配在此时期也引起质疑之声。一些人把按劳分配等同于资产阶级法权,指出这种分配方式只会拉大收入差距,而对此差距问题无弥合之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更无法兼顾。反之,基于外在根据条件,有人认为这是大势所趋,历史之必然,更是解决不劳而获现象的有效途径。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针对分配问题提出鲜明主张,我们实行的分配政策既非人人平均、无差别可言,又非差距过大、无比较可言,而是两者的适度之策,“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5]。这对之后我国分配政策的实行提供了有力借鉴。
经过不断发展,从1952年到1978年,这二十余年间全国粮食产量增加14085万吨,人民温饱问题得到有力保障。但此阶段人均GDP增长率仅为4.1%,这反映出发展速度相对來说还是较慢。
(三)创新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
我国经济虽然在不断发展,但基于基础较薄弱,到1978年人均收入不及世界人均收入的11%,发展需求依旧迫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生产力的中心地位,为我国经济的接续发展提供主题引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充分激发了我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效果不言而喻,农业产量出现惊人的变化。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载体,锚定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从而充分释放城市经济体制的活力,让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有利成分涌流。此外也肯定了商品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为之后商品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给予广阔的生存空间。在此之后,我国的乡镇企业等企业类型异军突起,日益多样,对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与此同时,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契机,此举疏通了城市劳动力短缺、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严重阻塞局面,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的价值,最大程度上利用了人口红利这一优势,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其中非农收入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权威释解,其也是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阐释,“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受主体不同,资本主义主要是由特定阶级享受,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是由全体人民共享。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这一社会具象又充分表征了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实现共同富裕实为社会主义发展之必然。此外,邓小平还提出先富后富的重要论断,以先富引领、后富跟随、共富实现的发展逻辑,社会进步的先进程度呈现梯度的发展态势,这也映照了我国东部先崛起,西部后紧随的现实情况,也是邓小平“两个大局”意识的鲜活运用。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历史逻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制度逻辑,以先富带后富为发展逻辑,以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为经济逻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思想逻辑,此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大家在实现共同富裕问题上取得长足进展。
(四)推进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
基于新時代的宏大实践平台、世界大变局的辽阔发展背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共同富裕这条康庄大道上继续以沉稳踏实的姿态向前迈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长远道路上的伟大阶段性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颁布为扶贫提出新指向,精准扶贫的扶贫策略科学高效的应对我国贫困的具体情况,针对我国贫困人口诱因多样、情况特殊、条件复杂的现实情况,利用具体脱贫手段,实施针对性脱贫方法,“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7],完成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新发展理念从五个向度全面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念先导。其一,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之关键要素,科学技术作为创新的主要外显手段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发挥重要作用,其要贴合时代需求,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其二,在协调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城乡、区域等不同方面都需要基于协调的理论视野来精准审视。其三,绿色在今日之中国意蕴重大。之前经济的发展存在一些欠妥之处对生态体系产生不良影响,我们汲取教训及时改之,转变发展理念,为长远发展铺路,实现泽被子孙的美好愿景。其四,开放是我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立足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语境,只有紧抓开放才能在世界大局中劈波斩浪、永立潮头。其五,共享和共同富裕本质相同、根基相等,二者主线契合、逻辑上自洽,同步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助力。
新时代经济领域出现新方向,国有企业改革为所有制转变引路,市场决定作用为体制改革奠基,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均体现我党审时度势为在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把脉问疾,展现中国的为民风范。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我党基于社会现实提出的科学论断,其多领域、多层面展现人民群众需求层次的提升,这也是人民群众内在需要推动的结果。2021年《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的出台表现了我党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进展,也展现出我党一如既往支持实现共同富裕的满腔热忱。
二、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百年进程的重要特征
回顾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百年进程的重要特征,进而体悟中国共产党的大视野、大韬略、大气魄,为新时代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提供典范。
(一)行动层面:共同奋斗,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观念前提
百年伟业发端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的共同奋斗,如今神州大地的壮美画卷绝非虚无缥缈,其厚重扎实,浸透着奋斗的鲜明底色,弥漫着劳动的实践气味。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愿景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任,也非小部分群体的责任,而是全国人民的大任。
其一,从主体维度来说,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力量为我们创造物质、文化、精神等多领域的财富,成果丰富,自然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也少不了广大人民群众奋斗的身影。中国共产党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让更多群众参与其中,营造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环境,使其各尽所能、积极有为,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共同富裕的愿景才会如期而至。
其二,从认知维度来说,我们全国人民为实现同一目标遵循大逻辑、统筹大棋局,这个过程是幸福的,在奋斗过程中投入了我们的满腔热忱,同时也收获了奋斗的满足感。纵览奋斗史、回看众多硕果、体悟全过程,我们思想得到升华,人生价值得以实现,价值信仰得以稳固。
其三,从意蕴维度来说,共同奋斗的首要条件是大家共同参与,其内涵深远。在参与过程中勤劳致富是重要条件,分配体系的改革和完整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分配基底不做大分配公平则无从谈起。在我党不断探索共同富裕的历程中奋斗自然就具有接续的基因,共同富裕不是只靠一代人的努力而是靠代代之间的传递,共同为实现这一目标持之奋斗。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充分把握艰苦奋斗的内在意蕴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先导。
(二)过程层面:循序渐进,为实现共同富裕确立整体步调
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关照现实语境和初心使命,巧妙处理历史分期和长远规划的问题,使共同富裕远大图景在时代发展中稳步展开。
其一,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处理得当。共同富裕是一个宏大的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还不完全,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举措就是均分土地,使广大劳动人民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生活水平、综合国力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向共同富裕又迈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脱贫重任高标准实现,这四个时期人民生活的改善、国家实力的日益强盛都是在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我党在百年发展中很好地处理了四个时期量的积累和共同富裕远大图景质的飞跃之间的关系,“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8]。
其二,阶段任务和长期任务的关系分配明朗。回望百年历程,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不同、实践场域不同自然致使四个时期的阶段任务不尽相同。从最初的革命任务到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改革任务到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任务都是围绕维护人民利益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长期任务而分阶段展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9]。换言之,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导向下,阶段任务分期制定,步步实现。我党在阶段任务和长期任务的处理问题上,妥当科学,既保证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主线一以贯之,又合理回答各个时代课题,满足时代需求。
(三)目标层面:成果共享,为实现共同富裕凝聚价值共识
共同富裕要求我们的奋斗成果必然归全体人民所有,由全体人民享受,这也是我党在实现共同富裕这条路上探索百年的核心密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系列土地法规的制定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推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按劳分配制度的实施,再到现阶段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诸多举措都是“成果共享”的具体表现。因此,成果共享就是人民至上核心理念的生动外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成果共享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发挥着灯塔式的引领指明作用,在其指向下,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推行各个举措、颁行各个条律从而取得繁多硕果,终而实现共享发展成果。在实现成果共享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敏锐注意到其涉及公平正义之大问题。我党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历程中在各个时期为保证成果共享实行其特有的分配方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土地为主线农民自主分配,又基于战争环境实施按照职务高低实行供给制。接着我党把公平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轴心,实施按劳分配。到改革开放时期,我党采纳生产要素进入分配指标,科学把控效率与公平的辩证问题。新时代共享发展成果外显为主基调。纵览百年历程,成果共享贯彻其中且熠熠生辉。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回望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历程,鉴往知来,把握百年探索的价值蕴涵,使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大有作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朴素理想,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因此必须以扎实的举措继续推进共同富裕实现。
(一)首在生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蛋糕在做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追求。一言以蔽之,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扎实有力的举措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向前不辍。其一,发挥扩大内需的潜在优势。我国人口优势较为显著,相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不言而喻,要充分挖掘国内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消费市场的调动要全面、要立体,大城市和小城市都不应忽视,发挥大城市消费市场领头羊作用,也要把目光逐步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其开发潜力不可估量。伴随着经济发展,基于具体国情消费市场有待开拓的现实需求,我国生产供给能力也在稳步提高,在需求的牵引性下日益满足大众所需,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其二,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巨大效能显然易见,新时代要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使其继续深化,使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完全显现,使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力推行。除此之外,对我国发展中的关键领域要格外关注,挖掘其价值潜力,形成闭环运行机制,同时要衔接产业间的共同发展,使不同产业之间相耦合,促进交叉发展的实现。其三,完善消费体系体制。我国企业生产能力在逐渐提高,其产品质量也随之有了新进展,引导国民注重国货的消费,使其不单单偏爱国外产品。同时国内企业要加强自身发展,完善从生产到售后一条龙的完备销售体系。其四,深化开放型经济发展。基于全球视野回看经济进展,就会发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性。概言之,我们要提升自身的总体实力,提升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话语权,“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等新型平台的出现为我们在国际经济发展中提供了重要抓手。
(二)贵在分配: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
分配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我国实行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相結合的方式为共同富裕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究其根本,初次分配是市场主导的,因其收入所得全凭市场对生产要素的调节。再分配是政府主导的,再分配具体手段的特殊性如税收等对其实施主体有内在要求。政府借助实施一系列的调控手段来实现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二者之间的平衡性,把发达地区的部分资源转送到不发达地区,促进后者的发展。究根问底,这是先富带后富的鲜明实践映照。第三次分配是道德主导的,第三次分配通过个人内心道德观念的驱使捐赠自己的财富,为实现社会公平减负纾困。但是在第三次分配的推行过程中要精准研判,把握好其中的量,松弛有度,避免出现杀富济贫的错误倾向。针对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实施不同的策略。低收入群体主要是农村人口和务工人员,对此我们要奋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其生活品质。进城务工人员要平等对待,不以户籍局限务工人员平均享有在城市的待遇。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大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我们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使低收入群体逐渐加入中等收入行列。于此,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的社会作用,使更多的劳动力可以实现“好就业”“就好业”的良好局面,从而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分配格局。针对高收入群体我们加强引导,使其自愿、乐意、享受的参与第三次分配,利用“社会画像”“观众效应”等提升其慈善意愿。
税收是分配结构完善中的重要抓手,初次分配中主要采取增值税和消费税两大税种,二者主要在市场要素的配置、流通环节中进行调节。再分配过程中主要使用所得税,其作用发挥主要是在市场收入所得中展现,通过税收优惠奖励从而转嫁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引导高收入群体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提高慈善意愿。
(三)重在主体:实现全民多维度发展
人民是我党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由何而来、向何处去的根本指向,人民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鲜明特征也是我党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古时候讲,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现在就是要服务人民”[11]。以粮食为追溯线索回望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无粮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吃不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吃得饱”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吃得好”,分时分段地展现了人民物质资料满足程度不断提高,这也顺时性表明我国综合国力的接续强盛。然而,今日之中国国加强盛,我党基于人民需求的现实考量作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重大论断,科学澄明人民需求的多样性,因此推动物质和精神双重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同志在2021年8月18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又特意点明这一重要观点。进言之,实现精神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内在需求。新阶段我们要使我国政务公开更加透明、选举进行更加民主等切实提高全民的政治参与感。此外,要丰富公共文化资源,使全民享受文化资源更加便捷,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内涵。精神富有意蕴重大,于国家而言,为在国际上的综合国力竞争赋能,增加竞争底气。于个人而言,精神日益富有,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愈发自信自强。
(四)关键在方法:构建高效率统筹体系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宏大的工程,要想使推动共同富裕进程又快又稳的向前发展,就要建构科学的方法体系,否则实现共同富裕如同雾里看花,缥缈虚无。新时代新阶段我们要审时度势,敏锐感知社会动向、时代变化,且要高位谋划,制定合理的行动纲领。行动纲领要在多方面多角度对社会发展进行规划,涵盖经济、政治等领域,同时针对具体事项如社会保障、税收等给出政策性建议。在国家制定基础上,也鼓励地方政府结合自己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彼时彼地人民的现实需求制定地方性的行动规划,“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12]。在推进历程中的根本原则是遵循客观规律,即共同富裕纲领的制定要综合考虑社会的外在根据性条件和人民的内在需要,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在后续发展中会出现偏颇,避实就虚。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给实现共同富裕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启示,我们要看到示范区建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示范区中归纳总结可以推行全国的一般性规律,也要厘清示范区中只适合其运行的方式、政策。示范区的成功运转及其宝贵经验对之后我国共同富裕的实现意义重大,会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统筹全国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较为复杂精细的事情,把握全國各个地方的实现进程对于党中央指导政策的具体推行尤为重要,因此要构建其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具体评价全国各个地方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这样有助于中央科学把控,合理安排。
参考文献:
[1]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
[2]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795.
[3]孔子,等.儒家文化的血脉:四书五经[M].冯伯林.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26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62.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0.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7]颜珂,侯琳良.东西部扶贫协作气象新[N].人民日报,2020-07-19(1).
[8]***.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9]***.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N].人民日报,2021-01-30(1).
[10]***.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1(2).
[11]***.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1(4):11-13.
[12]***.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1):4-8.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18JDKDB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忠林(1999—),男,河南漯河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王永凤(1973—),女,山东威海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