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江苏自然辩证法研究三十年纪念文集

时间:2024-08-31

刘晶 郭兆红

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1985年成立至今,已走过不平凡的三十年,收获了一大批重要学术研究成果。为了纪念研究会30年发展历程中的学术成就,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纪念文集《科学技术哲学论》(王国聘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集中展示了江苏自然辩证法研究30年来所取得的部分重要成果,展现江苏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特色和风采。

研究会理事长王国聘教授在文集的序言中写道:“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30年来,始终以研究、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论为己任,历经多次换届,薪火相传,形成为一个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根基稳固、实力雄厚、后劲十足的江苏科学技术哲学共同体。”

30年来,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同仁们与时代同步前进,勤于探索,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国内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纪念文集《科学技术哲学论》甄选了研究会老中青三代学者于不同时期发表在国内重要期刊上的43篇论文,代表了江苏自然辩证法研究会30年来所取得的部分重要成果,内容涉及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环境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方面。

自然哲学方面。《科学技术哲学论》编选了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萧焜焘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一篇研究黑格尔自然哲学的论文。在国内学界,萧先生以研究黑格尔而著称。这篇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黑格尔的自然整体观和发展观进行了深入研究,阐发了黑格尔的“自然界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思想。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林德宏先生在《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一文中指出,自然界既是我们的改造对象,又是我们的保护对象;人与自然的协调,是人类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的辩证统一,是二者之间的某种平衡。研究会名誉理事长陈文林教授的论文对生命活动的高序性、生命活动的层次性等遗传工程认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强调必须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来探讨和理解这些问题。在论文《三个世界的关系》中,吕乃基教授从本体论角度对波普尔所区分的“三个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重点论述了世界3(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的知识阶梯。

科学哲学方面。郑毓信教授的论文对20世纪数学哲学的历史发展作了回顾,分析了数学哲学现代研究的两种不同范式:实际数学工作者的“活的哲学”和哲学家的数学哲学,并对数学哲学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严火其教授的论文指出,东西方科学的本质不同,在于对自然认识“察同”和“察异”的选择不同。刘魁教授的论文通过对伽利略受审根源问题的反思,阐明科学研究的自由权只能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自由权,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自由权。王岩教授评述了著名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观。王荣江教授研究了知识论与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当代发展。黄政新教授结合贝尔和莱格特不等式的实验校验分析了物理学“实在论”与哲学实在论的关系。马雷教授论述了经验确定性对于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董美珍副教授研究了女性主义科学认识论。此外,蔡仲教授、熊登榜教授、吴建国教授、刘鹏副教授等人的论文分别对地方性知识之困境、“后现代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的主体建构、现代性的本体论审视等后现代科学哲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技术哲学方面。肖玲教授的论文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对于重建人性化的科学技术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价值。曹克教授的论文指出,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并不完全是属于技术的,而更多的是作为理解历史的一种手段。夏保华教授在论文中研究了两位重要的技术哲学家——“人文学的技术哲学”代表人物卡普和“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代表人物德克斯,评述了他们的生平和学术思想。刘启华教授分析了技术科学的发展模式,阎莉教授研究了转基因技术对生命自然存在方式的挑战,吴红副教授对奥格本学派的形成及其对技术社会学的意义进行了研究。

环境哲学方面。研究会理事长王国聘教授在论文《现代生态思维的价值视域》中指出,生态学所揭示的生态系统整体性、有机性、多样性,不但提供了一幅和传统的机械论自然观迥然不同的世界图景,而且在这种世界观的内部孕育了一种强调相互依存、协同进化、关注未来、适度节约的价值观。可以说,现代生态学为传统的价值内涵进行实质重建和拓展提供了理论支持,生态学不仅承认和重视自然生态的服务价值,还承认自然具有自身存在的“内在价值”。王建明教授、高中华教授、周兰珍教授和潘洪林教授深入研究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哲学问题,强调不能脱离人类利益来谈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能通过彻底否定“人类中心”去追求所谓的“自然中心”或“生态中心”。曹孟勤教授深度发掘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指出儒家“成己成物”观要求人们在成就自己美德的过程中“善待万物、尽物之性”。黄爱宝教授提出了建设“生态型政府”的构想。曹顺仙教授和李丽副教授指出克服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破除“资本的逻辑”。郭兆红副教授研究了汽车与城市发展问题,认为生态城市建设要“放弃对汽车依赖”,应树立这样的城市发展理念:为人而不是为汽车设计城市。陈伟华副教授的论文在国内较早地对生态女性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

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张相轮教授的论文《网络文化及其哲学问题》通过分析网络文化的发展动向及其所引起的现实的社会变革,提出人和社会都应对网络文化所引起的社会效应及其发展趋势有科学的认识和预测。钱兆华教授的论文强调,我们在科学史研究中必须严格区分四对范畴: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否则会导致了科学史研究的混乱局面,并直接削弱了科学史对科学研究的启示、借鉴和解释功能。陶军教授在其论文中指出,信息技术时代,科技的发展始终是影响人类历史观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科学和复杂性科学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对历史决定论的超越。罗蕾教授的论文阐述了“自下而上”这个新世纪理念对未来科技进步、系统管理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孙孝科教授从“是什么”与“不是什么”两个层面探讨了科学家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所应担负的道义责任。陆礼教授概述了交通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科创新。此外,胡金波研究员对研究生人格塑造的研究,钱振勤教授对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丁长青教授对爱因斯坦的“世界政府”思想的研究,张云霞教授对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的研究,张宗明教授和张艳萍副教授对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探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说来,江苏自然辩证法研究30年纪念文集——《科学技术哲学论》主旨明确、脉络分明、框架清晰,系统展示了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30年来的部分重要学术成果,展现了江苏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特色和风采。《科学技术哲学论》编选的论文有几大特点:一是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二是研究具有前瞻性、前沿性和开拓性;三是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四是秉承“以人为中心,文理哲结合”的学术理念。

古人云:“三十而立。”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事业走过了而立之年,步入了新的不惑时期。站在“三十而立”的节点上,面对新一轮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大潮,研究会的同仁们必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砥砺前行,“续写出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精华,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业绩,在未来的30年中,飞得更高,行得更远,成就更辉煌!”

(责任编辑 张月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