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利用抗挫折策略干预智力障碍儿童哭闹行为的研究

时间:2024-08-31

刘婷?李彩珍?傅君

摘要: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心智发展较普通儿童缓慢,有一部分智力障碍儿童面临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时会因无法对抗心理预设的挫折,或者在想要物品时不懂表达自己,不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采取类似哭闹、发脾气等方式来进行逃避、表达等,这与其抗挫折能力较低有一定关系。本研究以一名智力障碍儿童小A为例,结合《行为动机量表》和观察分析其哭闹的功能及高发情境,利用抗挫折核心要素分析干预其哭闹行为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探讨其哭闹行为的干预效果并总结改进,以期更全面地解决小A的哭闹行为,使其更好地参与学习。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哭闹行为;核心因素;抗挫折策略

一、研究背景

(一)结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分析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智力障碍儿童虽相对于普通儿童在认知、心理等方面发展较为缓慢,但其发展规律仍遵循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规律。就读普通小学三年级的儿童一般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在此阶段家长、教师应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提高自我效能感,培养自信心。埃里克森认为 6~12 岁的儿童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而大部分特殊学校三年级的智力障碍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认知发展迟缓使其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会感到自卑和害怕,会产生挫败感。因此,帮助智力障碍儿童应对学校场景变化和理解学习任务,教导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二)结合抗挫折核心要素分析

抗挫折能力是人们忍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兩方面。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是个体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部分。哭闹是一种行为问题也是一种情绪问题。有研究表明,影响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个人体质、自信心、好奇心与兴趣、已有经验、动机取向、归因方式、自我期望、分享意识、耐心与细心、安全感、沟通能力、家庭教养方式、挫折发生的情景等。本研究根据智障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和功能性选取其中6大抗挫折核心因素对小A进行分析,得出抗挫折的策略实施干预和研究。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1.个案的基本情况及问题

小A,今年9岁,就读于特殊学校三年级。据家长反映,小A 8月龄时仍不会翻身,被医院诊断为发育迟缓,4岁8个月被医院诊断为精神发育迟缓。3岁入读普通幼儿园,7岁入读研究者所在的培智学校。依据新课标下的四好课程评量发现小A正处于“好照顾”追“好家人”的阶段。小A本已具备“好家人”所需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能进行日常的语言沟通,粗大动作发展尚可,能完成一些手工精细操作等,却因其不具备稳定的情绪,经课程评量其只能达到好照顾阶段,需要大人较多的辅助和关注其配合度和稳定的情绪。

2.结合普通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因素分析个案抗挫折六大核心因素

(1)认知阶段与自信心方面:小A的认知发展处在感知运动阶段需要借助具体物进行学习,同时其身处三年级的具体运算阶段环境中,自信心不足,导致其处理方式单一,选择用最原始本能的哭闹行为进行逃避。

(2)安全感方面:小A的心理安全感不足影响其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建立。

(3)学习能力方面:小A注意力分散影响其学习,不理解教学内容,在被点名时常常因不知提问内容而不懂回应,只能采取哭闹的方式逃避提问。

(4)动机和兴趣方面:当有强烈的动机和兴趣不能立刻得到满足时,用哭闹表达不愉快和想获得的意图。

(5)已有经验和挫折发生情景方面:刻板和自我刺激的哭闹行为,同一门课曾因有过排队哭闹导致后续地反复哭闹行为。

(6)家庭教养方面:小A来自五口之家,家中有爷爷、奶奶、父母和弟弟。母亲目前全职照顾其和弟弟,但精力较多放在弟弟身上。小A主要由爷爷照顾。家长对小A教育的态度较为溺爱,对小A行为较为放任。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确定本研究的目标行为是小A哭闹行为,其操作性定义为发出哭泣的声音(包括大声哭、小声哭、尖叫哭)、哭并伴随着影响正常班级活动秩序的行为(包括钻桌底,拍桌子,扔东西,拍打他人)。

2.研究方法

(1)本研究采用观察法,自编观察表记录分析,小A哭闹频率较高的的三大场景为:校本课,美术课,运动课。这三大场景有不喜欢的排队等待、想玩的橡皮泥和想捡的标签。 在逃避上课任务时会用“哭闹”拒绝。同时在课堂中会突然边想边说边哭,反复哭进行自我刺激。结合钮文英(2009年)提供的《行为功能动机评量表》分析得出,小A同学哭闹行为的功能为:获得、逃避及自我刺激。

(2)个案研究法,本研究选取小A的哭闹行为为研究对象,结合抗挫折核心要素分析策略对小A的哭闹行为进行干预,以减少其哭闹行为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3.对小A的哭闹行为的介入路径

提升小A心理安全感是稳定情绪的核心;培养耐挫力和排挫力的方法是减少哭闹行为逃避功能的法宝;利用提前预告、模拟情景和环境支持策略对哭闹行为获得物品的功能进行干预,塑造良好行为是减少哭闹行为的有效策略;家校合作,重塑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小A正向应对挫折的关键。

三、研究过程

(一)帮助小A建立安全感

通过感统方式,对其原始触觉进行补偿,如每天午休前的枕头按摩,午休后让其舒服地躺着玩其喜欢的毛绒玩具,老师帮助其扎头发时与其沟通,让小A感受到老师的爱,理解与老师的沟通方式,让其信任老师,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培养小A耐挫力

1.适当增加每日的晨间体育运动提升其忍耐力。

2.使用塑造法和代币制相结合,每日各种活动中增设奖励代币环节每次完成活动都能获得代币,可即刻换音乐棒、零食,逐步过渡为等待和坚持到每日放学前、每周五才代币兑换零食等。9D14E872-46B8-4DDD-9587-16EA8C463DE8

3.当小A出现主动表达代替哭闹的行为时立刻奖励强化该行为。

4. 使用学习“等一等”的方法引导其每次在获得奖励前老师都说先坐下等一等,先站一会,等一等老师去找奖品等,引导其明白想要获得物品需要等待。

(三)提升小A排解挫折的能力

1.功能性沟通:鼓励小A大声表达自己的想要获得的物品、活动,用语言代替哭闹表达想法能得到满足,主动表达有奖励。

2.温柔的坚持原则:当小A逃避时,老师们统一方式当小A哭闹时都用平和的语气拉住小A 的手轻轻抚摸并告诉小A老师知道其不想做,小A先冷静,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会尊重小A的想法,一起商量办法。

3.教导三大解决问题的万能法:求助,寻求老师的帮助;配合,配合老师完成任务;尝试,试着做一做。用以上三种万能方法排解问题。

(四)提前预告、行为契约和模拟演练进行前事控制

1.老师可对小A哭闹高发情境(美术、运动、校本课)进行课前预告,用照片预告其会遇到有哪些困难。

2.提前模拟情境演练她可使用什么方法,比如在课室班会课模拟排队,让其演练坐下来玩平板游戏,站起来和同学玩玩具,吃零食慢慢等三种方式。

3.与小A建立行为契约,小A用图画的方式、录音、录像等方式与老师,家人提前订立行为契约,比如今天未哭闹可获得音乐棒、橡皮泥等。

(五)环境支持策略

1.幼儿在遭遇挫折后,情绪反应比较激烈,可适当运用转移注意力、允许合理发泄、冷处理方式,并教给孩子一些交往技巧。因此,老师们可提供各种环境支持策略,以转移小A专注于哭闹的注意力,如在校本课中的所有排队环节提供一些小玩具转移其注意力,提供小板凳让其与同伴坐着等待;设计运动课的第一个环节为场地准备,让小A与同学一起收拾场地准备运动,满足其捡标签纸等喜好;在美术课排队前老师让其成为小助手帮忙拿一盒其喜欢的橡皮泥到美术室减少哭闹行为,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2.在班级、美术课室、运动课、操场或家里的房间创设一个宁绪小区域,让其哭闹失控情绪得以发泄,学会冷静和自我调节,以控制小A大哭、打人、钻桌底等干扰课堂的行为。

(六)家校合作,重塑亲子关系

1.教师调查总结小A的强化物,鼓励家长善用强化物,诱导孩子参与各种活动。

2.培养家长正面表扬和肯定孩子的意识,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在活动中建立自信心,不以哭闹逃避任务。

3.先满足后要求的原则,先满足小A的要求再逐步过渡到先完成任务再奖励。

4.对于小A不合理的要求,家校均不轻易妥协,用温柔的坚持对抗其哭闹行为。

5.引导小A合理表达“我先不做,等一等”等,与家人商议,减少哭闹表达。

四、研究结果

(一)小A同学的哭闹行为持续时间降低,每天哭闹的次数减少。

(二)良好的师生和亲子教养关系帮助小A建立心理安全感,开始信任老师和家长的小A在面对挫折、不喜欢的事务和想获得喜欢的物品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我。

(三)小A从原来受情绪影响的“好照顾”级别进步成为“好家人”,能帮助老师拿教具,整理队形等。原哭闹行为持续时间较久的美术、校本、运动课通过环境支持和提前预告、代币制的介入后哭闹持续的时间缩短。

(四)当小A要获得物品时,能主动用语言表达或者用求助語说请帮忙,用语言表示拒绝或愿意与教师、家长商议。

(五)当小A用哭闹逃避挫折时,教师通过主动表达、求助、尝试、代币、契约、环境支持等策略教导后,小A开始知道如何应对挫折。

五、改进与反思

(一)小A的哭闹行为有所减少但尚未完全解决,对于小A的哭闹行为的处理干预过程适合采用单一被试实验研究法进行更系统、更客观和全面的干预。同时需要更加全面的观察探究,可增加《ABC观察量表》对小A在美术、运动、校本课进行观察,记录哭闹的前因、哭闹表现及后果以此控制哭闹发生的前因。

(二)问题行为的解决不只是针对问题本身,当问题行为不出现时也需要观察记录以更好地创造类似的情境让个案减少问题行为。对小A在美术、运动、校本课不哭闹的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其前因、行为和结果,寻找其不哭闹的各种环境条件,教师有意识地营造类似的条件以支持小A改正哭闹的行为。

(三)哭闹也是一种心理问题,教师可适当学习一些除了抗挫折观念以外的其他心理理论,比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可从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开始将小A的哭闹行为进行从生长发育史到各种教育诊断、课程评量,综合研讨得出各种与解决哭闹有关的各种教学重点即是最近发展区,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支架引导其学习抗挫折方法。

(四)还可结合小A的所学班级特色主题课进行行为问题干预的生态环境支持建设,更加自然、顺畅地解决哭闹行为。

【本文系2019年度广东省特殊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核心素养下智力障碍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探究——以广州市为例”(课题编号:GDJY-2019-T-a01)和广州教育学会2021年教育科研课题“正向行为支持干预智障儿童哭闹行为的个案研究”(课题编号:20211406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黄碧玲.了解儿童认知发展,陪伴儿童健康成长——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家庭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7(15):60-61.

[2]刘丽英.幼儿抗挫折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3]刘丽英,刘云艳.幼儿抗挫折能力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06):4-7.

[4]凌春媛.幼儿抗挫折能力现状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3(Z1):14-20.9D14E872-46B8-4DDD-9587-16EA8C463DE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