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吉平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长川乡畜牧兽医站,甘肃 临潭 747500)
高山病是高海拔地区牛养殖领域发生流行率相对较低的一种散发性非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患病牛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特征,同时还会伴随消化道疾病或泌尿系统疾病。在高海拔地区出生的牛往往不会出现症状,主要发生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过渡的新引进的牛中。由于高海拔地区空气中的氧气浓度相对较低,动物由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过渡过程中会面临高原缺氧的局面,由于氧气摄入不足引发高血压病。临床症状较轻时,患病病例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临床症状加重后会表现出急性的心肌性功能障碍,呼吸极度困难,前胸出现浮肿和水肿现象,同时还会伴随进行性的心肺机能障碍,危及牲畜的健康。养殖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高山并发生流行的危害,针对新引进的牛,尤其是从低海拔引进的牛,需提高重视程度,加强防范,确保在短时间的缓解临床症状,保证牛能快速适应高海拔地区的环境。
引起牛高山病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直接的原因是高海拔地区氧气供给不足,造成牛出现缺氧现象。在缺氧条件下,肺血管分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这种反应在所有的动物群体中都会存在。但由于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在急性缺氧阶段肺血管分流最初会通过肺小动脉收缩调节。血管及肺小动脉中层和外膜组织经常会出现增生的现象。血管重塑造成肺动脉末梢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引发肺脏阻力,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肺动脉压显著升高,从而导致心肌变大,左右心室显著肥大,随后左右心室严重扩张,最终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综合征。牧场中的植物与牛高山病的发生流行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研究结果表明仅有疯草能诱发高山病的发生流行。当牛从低海拔地区到高海拔地区,在草场放牧采食过程中疯草的采食量增加的同时,会显著增加心力衰竭综合征的发生流行程度,病情发展较为迅速,发病率高达100%。这主要是因为疯草中存在的苦马豆素具有较强的毒性,侵入机体后会造成神经组织代谢障碍,同时在母牛的乳汁中也可检测到苦马豆毒素的存在,从而引发哺乳阶段犊牛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综合征。疯草中毒除造成母牛出现高山病症状外,还会出现习惯性的流产,大多数妊娠母牛表现为突然流产。
甘肃省临潭县一合作社为加快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于2018年先后从山东引进80头优良的西门塔尔牛,在海拔2 600~3 000 m的放牧草场放牧养殖。引进15 d后,该牛群先后出现消化不良、不断咳嗽、颈部肌肉下垂、胸部出现不同程度炎性水肿、急性死亡的异常发病病例。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80头牛主要来源于低海拔地区(通过调查引牛地海拔10 m左右),在引进养殖期间没有制定一个过渡期,立即将牛放置在海拔在2 600 m以上的环境中放牧养殖,对病死病例进行解剖发现,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心肺组织,尤其是心脏组织病变最为突出。随后进行病原分离鉴定,没有发现细菌和病毒存在,也没有发现寄生虫,结合整体的养殖现状,初步判定为高山病。
对发病养殖场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主要表现为急慢性发病经过,急性病例占到大部分,一般在引入15 d~2个月后就能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患病牛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双耳低垂,采食量逐渐下降或停止采食,强迫患病牛轻微运动后会表现为气喘,体表出汗,结膜高度充血,甚至发绀。静脉严重怒张,呼吸急促、困难,有时表现为张嘴呼吸,甚至从鼻孔流出大量的血液[1]。听诊肺部会存在广泛性的湿性啰音并伴随湿性咳嗽,每分钟心跳次数达到100次以上,心跳增速。能够听到第一心音高朗伴随金属音,第二心音逐渐减弱,发病1周后心律不齐。有个别最急性型的患病牛在放牧过程中突然倒地不起,四肢呈游泳状滑动,最终痉挛死亡。慢性型发病周期相对较长,一般在引进半年后持续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身体逐渐消瘦,不愿意活动不愿意采食,经常窝在一个地方不愿意起来,体表出汗明显,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不断的咳嗽气喘,眼结膜呈现树枝状的出血,静脉跳动细弱,随着病情进一步延长,患病牛静脉逐渐怒张,胸腹部、四肢和颈部肌肉出现大面积的炎性水肿[2]。进入发病后期后,心肌衰竭心律不齐并出现杂音,患病牛完全停止采食,倒地不起,昏迷不醒,几天之后就会因为心力衰竭死亡。
对病死病例进行进一步的解剖发现,心肺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以心脏病变最为严重,与健康牛相比心脏严重扩大,肿大为原来的2~3倍,心脏外观呈现苍白色,像水煮一样,特别是右心室显著肥厚心,瓣膜逐渐增厚,粗糙不堪。体表血管炎重怒张,蓄积有大量的凝集血液,血管壁变薄,呈半透明状。肺静脉后腔静脉前腔静脉的管腔显著增大,心包积液严重,有时积液能够达到600 mL,积液呈现混浊状。肺脏高度肿大呈暗红色深红色,将肺脏切开后,从中流出很多泡沫状的液体,胸腹腔中往往会蓄积5 000~12 000 mL的渗出液,颈部的皮下腹部及四肢皮下都会蓄积有大量淡黄色的水肿液[3],肠道膨胀,肾脏肿大呈现土黄色,质地变脆。
在进行牛高山病治疗过程中,应将中西医手段有效应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确诊为高山病后,选择使用10%的葡萄糖500 mL、50%的葡萄糖200 mL、地塞米松20 mg,10%的维生素C注射液10 mL,生脉针80 mL每天静脉注射1次,连续使用3 d。中药可选用太子参30 g,麦冬20 g,五味子15 g,枣仁20 g,柏子仁20 g,生地30 g,元参15 g,附子30 g,当归20 g,茯神15 g,甘草12 g,水煎煮,每天服用1次,连续使用3 d,经过上述措施治疗后患病牛精神状态好转,恢复到正常的采食水平。随后停止西药,上述中药中加入黄芪60 g,每天服用1次,继续服用3 d,患病牛恢复健康,能正常采食。高海拔因素是造成牛出现高山症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新引进的牛需做好适应性过渡,先将牛放置在与海拔相差不大的地区养殖,逐渐增加海拔高度,增强牛的适应能力,然后转入到高海拔地区进行饲养,这对预防高山病的发生流行有很大帮助。另外在日常养殖期间也需做好针对性的管理工作,保证养殖环境安静整洁,尽量避免在低洼地带放牧,做好预防性的驱虫处理。
牛高山病是一种发病发生流行率相对较低的一类非传染性疾病。高海拔地区患病牛主要以充血性心力衰竭综合征为主要临床症状,在高海拔地区较容易发生流行,任何年龄品种的牛都可发生,但造成的严重程度不同。为有效防范高山病的发生流行,养殖管理人员需注重做好发病原因的有效总结,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确保患病牛能逐渐恢复健康,更好的适应高海拔地区的环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