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原牦牛出血性败血症频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4-08-31

扎西达哇

(青海省玉树市畜牧兽医工作站,玉树 815099)

0 引言

高原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曾在20世纪50~60年代广泛流行,并且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一直在实行“乡村振兴”的战略,畜牧养殖业作为高原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方式,高原牦牛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要不断推动高原地区牦牛养殖业的发展,减少由于疫病等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关养殖人员需要做好防治措施。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常见疾病,易引起牦牛食欲不振,严重时造成牦牛死亡,对整个畜牧业的经济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1 流行情况

1.1 病原体

高原牦牛出血性败血症也被称为牛出败病,它是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菌为主要病原体的传染疾病,多杀性巴氏杆菌无法进行运动,且没有芽孢和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比较容易进行防治。这种杆菌易在血液或者分泌物中存活,尤其是在腐烂的尸体中可长时间存活,另外,在湿度较低的空气中存活时间较长,在高温环境下无法生存,一旦受到太阳照射就会死亡,这些都是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性,可以据此更好地进行疫病防治[1]。

1.2 临床症状

牛出败病的类型主要有急性、水肿性和肺炎性3种。急性牛出败病易导致高原牦牛的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最常见的表现是出现腹泻,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治疗,牦牛会在1 d内死亡;水肿性牦牛在咽喉、脖颈、头等部位会出现水肿现象,严重时会影响呼吸,不及时进行治疗会由于窒息死亡;肺炎性败血症牦牛会表现呼吸困难、咳嗽等临床症状。

1.3 流行特点

多杀性巴氏杆菌自身不能进行运动也没有芽孢,因此主要是通过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粪便进行传播。首先是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出现腹泻等基础性症状;其次也可通过蚊虫的叮咬和血液进行间接传播。其中最简单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粪便进行传播,家禽家畜、野生动物甚至是人类都可以被传染该种疾病,因此,牦牛一旦出现此类病症,养殖者必须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以防造成大范围的感染[2]。

2 发病原因

高原牦牛大多生活在气候严寒、地域复杂的缺氧地区,近些年随着牦牛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出血性败血症的感染几率也在升高。出现出血性败血症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2.1 兽医管理不科学

我国近年出现的重大疫情都是禽流感、猪流感等,大部分兽医工作者都将防治重点放在重大疫情上,对于地方性流行疾病放松了警惕,使疫情的发展有了可乘之机。疫情防控的盲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原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生几率,因此,需要转变思想,对于任何疫情的防控都应加以重视。

2.2 免疫失败

(1)注射剂量不准。高原牧区的环境较为恶劣,因此对于动物的防疫、注射通常是牧民自己动手,因为缺少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对于疫苗的剂量掌握不精确,甚至有些养殖户害怕动物因为疫苗产生应激反应,而人为减少注射的剂量,导致免疫效果低下。

(2)注射密度不够。在进行疫苗注射时,由于牧民的不重视和村级防疫员的不注意,经常会出现疫苗注射密度不够的情况,尤其是对于犊牛和幼龄牛的注射防疫,因此犊牛发病的现象比较普遍。

(3)疫苗因素。没有对疫苗和疫苗程序进行调整而产生的漏洞也是造成疫苗免疫失败的直接因素[3]。

(4)注射时间不统一。虽然县乡兽医站会进行防疫疫苗的统一发放,但是具体的注射时间由牧民自己决定,因此易出现注射时间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牧民不重视疫苗的有效性和疾病发生的规律,待夏天进行注射时,疫苗无法发挥实际的作用。

(5)菌苗基础研究较为落后。从目前的具体实际分析,菌苗生产和使用的菌种都是20世纪60~70年代分离的菌株,由于时间过长,在免疫特性方面与现代流行性的菌株存在一定的差距,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免疫失败。

(6)饲养管理不善。牦牛进行高原放牧,很少进行草料的补给,极易造成牦牛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由于牧区牧民的习惯和当地的环境,走场放牧是高原地区牦牛的主要饲养方式,但是这样容易导致牦牛的机体产生应激,从某种程度上给细菌带来了生存的环境。

(7)综合防治措施不到位。大部分牧区对于传染疾病的防治仅停留在免疫注射的领域,对于综合防治措施的认识还不到位,牧民的基本消毒设施不完善,对于传染疾病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不高,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疫情管理,除患病牦牛不能得到好的医治外,病死牦牛的处理方式不完善,病菌就有机会进行继续扩散。部分牧民会对牦牛进行私自出售和引进,而且忽视了对于产地的检疫,这也在另一方面增大了疾病传播的机会。

(8)科学宣传力度不够。高原牦牛的养殖区大部分集中在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的经济不发达,牧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出血性败血症这种传染性的疾病没有过多的认识,对于发病原因和发病规律的认识不充分,因此,会出现牧民对于此类疾病的防治措施不到位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大疫病的宣传力度。

3 防治措施

3.1 转变工作观念,加大防治力度

对于疫情的防治,需从思想上进行观念的转变,减少由于集中于重大疫病而出现的疫情盲区,另外,应增大对疫病的监测范围,提高对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机制,预防疫病出现的可能[4]。

3.2 加大宣传,提升牧民素质

进一步加强对于牧区牧民的知识培训和教育,提高牧民对于牦牛的饲养和管理水平,减少由于疫苗免疫失败和对于牦牛的生存环境不重视以及饲养不合理而出现的病毒感染,最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疫病风险。

3.3 创新防治方式,重视综合防治

相关单位要重视对牧区动物的防治工作,高度重视疫苗预防和治疗工作,帮助牧民解决遇到的困难,创造性地研究出更多的有效疫苗,同时要加强对疫苗的保存。此外,应建立相关的监督体系,对疫苗的注射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疫苗的效果得以有效的发挥。

4 结束语

在饲养中牦牛易患出血性败血症,严重时极易导致牦牛死亡。而牦牛饲养作为高原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旦出现疫情,就会对当地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牦牛饲养中,一定要注意病害的防治工作,从思想上进行重视,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