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丹
摘要:病猪可见排出红色带有血液稀便,而后严重病猪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和死亡,给养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文将针对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症状、病变、诊断以及防控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为养殖场提供防控本病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猪;魏氏梭菌;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2.070
0引言
本病的病原为魏氏梭菌,其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也存在于动物的胃肠道内,属于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即当动物受到某些应激因素的刺激才会出现发病,并发生死亡。
1发病原因
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厌氧。其为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常呈单个或成对的排列,没有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机体内可以形成荚膜,不形成芽孢。其能够产生5种类型毒素,分为A、B、C、D、E型。B、C、D型的毒素多与动物肠道感染具有相关.性。病原菌可在肠道内快速发酵产气,使得病猪出现便秘和气体不能够正常排出,导致病猪腹围增大,常来不及救治。如果本病发生后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混合感染,会使病情严重。本病发生还与饲养管理有关,如果在饲养管理中,病猪受到应激因素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体质下降,会导致本病发生。如果猪采食饲料发生霉变,导致猪发生霉菌中毒,也可以诱发本病[1]。
2流行病学
本病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是在天气较为寒冷的冬春季节。尤其是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易发[2]。如果在这个时间里猪群又受到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发病率会突然上升。本病传染源为发病猪和带菌尚未发病的猪。传播途径为通过消化道感染。本病的易感动物为牛、猪、兔等。对各种年龄和性别的猪都具有易感性,但多发生于仔猪和种猪。仔猪通常在出生后的1~2周发病率最高,尤其是处于20~40kg的猪最易发,而且能迅速波及全群,造成同窝的猪全部死亡。母猪主要是在妊娠后的20~60d容易发病。发病后会出现迅速死亡,死亡率常可以达到100%。
3临床症状
不同的年龄性别的猪会表现出的临床症状略有不同。按照种公猪、妊娠母猪和仔猪详述。
3.1种公猪
种公猪表现为体温下降,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呼吸不畅,有的病猪表现为呼吸困难。在鼻部、唇部和耳尖部位可以表现出发绀症状,还会不断从口腔中流出泡沫状液体,外观呈白色。病猪喜卧,而且不断发出呻吟声,肌肉表现出颤抖。多数病猪在发病后的2d内出现死亡。
3.2妊娠母猪
母猪发病后表现为精神不振、采食停止,还间断性的出现呕吐。发病初期出现便秘,后期又表现为腹泻,排出的粪便具有恶臭味。体温上升为40.5°C左右。在面部多处表现为发绀,尤其是在鼻、耳等部位,有时腹部皮肤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绀。此时的病猪鼻镜干燥,腹部膨胀,不断表现出排尿姿势,但通常不会排出。呼吸急促,张口呼吸甚至从口中流出泡沫状液体,呈白色。周身肌肉出现颤抖,不断呻吟。通常在发病后的2d内就会死亡,死亡病猪腹部浑圆。
3.3仔猪
仔猪在发病后表现为精神菱靡不振,食欲废绝,有的病猪不断呕吐。体温升高超过40°C。仔猪出现呼吸道症状,呼吸不畅,甚至不能呼吸。排出混有血液的粪便,呈红色或红褐色。粪便稀薄,有恶臭味。这时病猪消瘦、发育不良,常会突然倒地死亡。
4病理变化
对发病猪进行剖检,可见其肠道出血严重,尤其是在空肠段,出血比较典型。肠腔内有大量的气体充盈,小肠段表现较为严重,肠壁松弛且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在回肠和空肠内存在大量的胶冻状物质,肠粘膜有大量的坏死灶和溃疡灶。盲肠粘膜出血,在盲肠内有大量的气体和成液状或糊状的粪便。病猪胃粘膜表现为充血和出血,有的病猪胃粘膜脱落,胃内存有大量内容物,胃内胀气。病猪的周身淋巴结均有出血,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出血严重,外观呈现出大理石样,水肿。在胸腔和腹腔有积液,呈黄色或淡黄色。心脏也出现临床症状,尤其是在心内外膜上出血严重,心包内有大量积液。心肌表面有树枝状的充血。病猪肝脏有肿大,呈土黄色,质脆易碎。胆囊内胆汁充盈,有的胆囊因胆汁过度充盈而导致其破裂。肺脏有明显的充血和出血,气管和支气管均有环状的充血和出血。在其内部有大量红白色的泡沫,有的病猪还能从口鼻中流出。
5诊断
本病的诊断通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仅能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实验室采用染色镜检、分离培养以及血清学鉴定。无菌取病死猪的胃肠道内容物以及肝脏、肺脏等部位进行涂片,将其进行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观察,可见有大量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多呈散发排列,也有部分杆菌成对排列。通过染色镜检,还可以对病原进行分离培养,在内脏器官中挑取样品接种于营养琼脂,血液琼脂上培养,在37°C厌氧培养24~48h后可见在营养琼脂上有圆形、光滑的半透明菌落。在鲜血琼脂上生长有灰白色的圆形菌落,中央隆起,边缘整齐,呈半透明状。在菌落周围形成有溶血环,呈棕色。有的还可以形成双溶血环。由此可以确定为魏氏梭菌病。本病还可以通过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具体是采用血清中和试验,取病死猪肠道内容物添加与肉肝为酶的消化液中,在37°C的环境中培养8h后离心,取上清液备用。将5种型的魏氏梭菌血清0.4mL,生理盐水0.4mL,在其中添加离心后的上清液0.2mL。混合后置于37°C恒温处理40min,给相同生长条件下的2只小鼠注射,每只0.2mL[3]。而后对照组选用注射生理盐水,如果实验组的小鼠在24h内出现死亡,对照组正常。在小鼠体内区病料涂片镜检,如果出现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则可以确定本病。
6防控措施
6.1预防
本病的预防最有效的方法为疫苗接种,猪场一般在母;猪临产前的1个月时间进行疫苗接种,接种魏氏梭菌多价苗。到临产前2周时,再重复接种1次疫苗。这样可以确保仔猪在出生后就能够获得被动免疫。仔猪可以在出生3周后进行疫苗加强免疫。仔猪阶段是发病的高峰期,应在其转舍后的前2周进行药物保健。在转人保育舍和由保育舍转人.仔猪舍以及转人育肥舍时都要进行药物保健。通常在育肥期间,要在猪群饲料中添加一些微生态制剂,这样可以促进肠道功能,进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提升饲料的料肉比,还应在养殖中加强饲养管理水平。
6.2治疗
猪场一旦发现有病猪或疑似病猪要尽快将其隔离,加强对猪舍以及周围环境的清扫和消毒。对于病猪应该应用药物治疗,对于病猪可以使用甲硝唑按照30mg/kg的剂量兑水后制成2%的溶液给病猪灌服,也可以直接口服。发病严重的猪需要通过胃管放气,放气后应用5%肥皂水清洗胃,而后向胃中灌人甲硝唑4g,同时灌服100mL凉白开。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7结束语
猪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通常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和高死亡率。其对养猪业的影响较为严重,隐藏巨大的养殖风险。
参考文献
[1]殷娟岭,吕蔚.猪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J].现代畜牧科技,2017(4):88.
[2]秦海涛.猪魏氏梭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8(10):58.
[3]孙贺龙,猪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与防控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17(11):13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