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牛病毒性腹泻防治措施

时间:2024-08-31

刘玉梅 苏和

摘要: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又被称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该种疾病在世界各地的牛养殖主产区广泛流行传播。临床上感染该种疾病的牛主要表现为腹泻脱水、电解质失衡。犊牛感染该种疾病后死亡率会极大增高。牛养殖产业不断发展中,牛病毒性腹泻的传播流行会给养殖户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引导养殖户充分认识牛病毒性腹泻造成的严重危害性,在养殖中提前做好防范,避免疾病传播蔓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文主要结合一个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分析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治过程。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2.071

0引言

牛病毒性腹泻是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临床上由于该种疾病的传播途径多样防控难度很大。内蒙古地区牛养殖产业不断发展,由于养殖模式不合理,很多养殖户一直沿用传统放牧养殖模式,进人冬春季节后,将牛群集中养殖在一个圈舍中,养殖密度较大,牛群之间相互接触,很容易导致致病原传播流行。冬春季節是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高发期,一旦发病会迅速向着整个牛群传播蔓延,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病毒危害严重时还会引发犊牛出现严重的死亡现象,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1发病经过

2018年2月13日,某中小规模养殖户养殖的4~5月龄的犊牛陆续出现以气喘、体温升高、严重腹泻症状的发病情况,病情迅速向着整个犊牛群传播蔓延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养殖场的青年牛和成年人感染该种疾病后临床症状较轻,主要以轻微腹泻为主。养殖场主要以犊牛发病为主,对犊牛群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养殖场出现发病情况后,并没有引起饲养人员高度重视,认为只是季节更替造成的应激性腹泻,随后病情快速传播蔓延,养殖户才将患病牛单独隔离养殖链并自行使用青霉素霉素治疗,没有取得很好治疗效果。上级兽医站接到当地群众的举报后,和该养殖场的养殖户取得联系,得知该养殖场存在发病情况,随即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该养殖户采用放牧养殖模式,进入冬春季节,将牛群集中在一个圈圈内养殖,白天放牧,夜间补饲少量精饲料。整体养殖密度较大,卫生环境不良。经过严格诊断,最终确诊为牛病毒性腹泻。

2流行病学

牛病毒性腹泻可以感染不同品种、不同性别、不同日龄的牛,其中对妊娠母牛新生犊牛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表现为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青年牛、成年牛感染该种病毒后,因为机体抵抗能力较强,感染后通常呈现隐性经过或慢性经过,临床症状较为轻微或者不明显。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在牛群中传播流行具有一定条件性,通常是因为养殖场内存在多种不良应激条件,如饲料营养价值较差、饲养密度较大、养殖环境恶劣、养殖管理不当、生物安全;防范不到位,导致牛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后就会为病毒的繁殖传播提供条件。病毒进人机体后,由于病毒快速繁殖占据优势地位,扰乱机体正常的菌群活动,进而引发发病。养殖场患病牛和隐性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病牛排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饮食渠道后,经消化道传播蔓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传播途径多种多样,除患病牛直接接触传播外,还可以通过交配生殖系统相互接触实现病毒的垂直传播。犊牛感染病病种病毒主要通过患病母牛的胎盘传播。此外,该种病毒还可以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3临床症状

成年牛和青年牛感染这种病毒后,大多呈现隐性感染。主要对犊牛造成严重危害,病毒潜伏期为1~2周。急性型以妊娠牛和犊牛发病为主,发病十分突然。患病牛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为41°C以上,发病4~7d后,体温逐步下降到正常范围。体温升高后,患病牛脉搏跳动加快,呼吸次数增加,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在发病6d左右,白细胞数量逐步增多,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下降[1]。急性型的患病牛表现为采食欲望下降,从眼角和鼻腔中分泌出浆液性分泌物,鼻镜干燥皲裂,发病1周左右,在鼻腔和口腔黏膜表面会出现溃疡病变,舌头表面存在坏死病灶,从口腔中呼出恶臭气体,引发严重的腹泻症状,起初排出粥样粪便,发病一段时间后,粪便逐渐变稀,在粪便中夹杂大量肠粘膜和血液。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轻微的发热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鼻镜溃烂,从眼角流出大量分泌物,齿龈发红,口腔很少出现溃烂,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腹泻症状。

4病理学变化

将病死牛解剖后,可以发现尸体严重脱水,消瘦,解剖后皮下存在广泛性的充血出血并存在肺炎症状,鼻腔黏膜因为严重充血变得潮红,消化道黏膜充血并伴随大量出血现象。病变最为严重的是肠道,小肠黏膜呈现弥漫性充血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水肿,盲肠和结肠黏膜充血出血并存在溃疡病灶2。真胃黏膜充血严重,存在弥漫性的条状溃疡病灶[2]。大脑脑膜充血,蓄积大量水肿液。心内外膜存在广泛性的出血现象。尸体打开后,从中散意出恶臭、腐败气味。

5实验室诊断

结合急性型患病牛的发热、腹泻、跛行、黏膜溃烂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典型的病理学变化,可以对病情做出初步诊断,初步诊断为牛病毒性腹泻,但要确诊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病毒分离和血型综合实验。采集患病牛的新鲜血液和病死牛的病变脏器组织作为检测病料,带回实验室后进行常规染色镜检,并没有发现被阴性或阳性染色的致病菌存在。病料划线接种到几种常见的培养基上,也没有存在致病菌生长情况。能排除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将采集的病料进行粉碎处理,充分研磨后,接种到牛睾丸细胞中,分离病毒[3]。将患病毒的血液制成血清,进行血清中和试验,抗体低度超过4倍确诊为阳性。

6防治

确诊后应将养殖场内的患病牛单独隔离治疗,对整个养殖场和各种饲养用具进行一次严格的卫生消毒。养殖场的患病牛口服磺胺脒、苏打粉、乳酶生,使用剂量分别为5、5、3g,每天3次,连续使用5d,对体温较高的患病牛肌肉注射30%安钠咖注射液,每头牛使用10mL。同时在所有患病牛的饮用水中添加98%利巴韦林粉剂,添加量为100g/100L饮用水。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存在明显脱水症状的患病牛,选择使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mL、20%葡萄糖注射液5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20mL,维生素°C注射液10mL,一次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d。通过采用上述手段治疗,5~7d后,患病牛临床症状消退,恢复健康。防范该种疾病发生,应该制定综合性的防控方案。牛舍应确保清洁卫生,保证及时通风换气,定期对地面冲洗和消毒。通常每周对牛舍进行1次全面消毒,及时清理牛排出的粪便和各种污染物。还应该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将牛群按照不同日龄不同性别进行科学分群,一旦发现患病牛应单独隔离养殖。母牛在妊娠阶段一定要保证饲料营养价值全面,满足犊牛健康生长所需。养殖场应始终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引进的牛必须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合格后才能进人养殖场养殖。

7结束语

牛病毒性腹泻危害十分严重,已经成为目前牛养殖产业中一个危害较为严重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虽然该种疾病造成的死亡率较低,但一旦大范围传播流行,同样会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更好地防范牛病毒性腹泻的传播流行,就需要养殖户充分掌握该种疾病的具体流行特点,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切实做好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当地畜牧兽医人员还应深入基层开展广泛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并指导养殖户科学防治。当养殖场出现发病牛后,养殖户不能自行采用药物治疗,应该第一时间将病情上报,由专业兽医进行诊治,保证治疗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周啟刚,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危害及防控[J].南方农业,2019,13(8):156,160.

[2]仲伟平,高歌,张凤华.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因及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5):61.

[3]冯晓敏.牛病毒性腹泻的危害与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8,14(12):12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