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殿惠
【摘 要】伴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创新化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令部分学生格外头疼的学科,数学知识概念的抽象性,让学生很难理解,学习起来也有一定困难。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数学教学效果。问题情境教学中问题是探究的根本,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能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全面成长。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展开研究,以求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情境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182-02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效的问题引领,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数学的学习就是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因此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展开数学教学,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探究。通过联系法让学生能够将问题和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连接,借助矛盾法抓住问题和原有知识之间的冲突,帮助学生有效思考,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1 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原则
问题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小学课堂中开展问题情境教学不是随机开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情况,掌握课堂主要教学内容,把握好时机,这样才能够让问题情境法有效地推动数学教学。因此问题情境的使用要遵循以下原则[1]。
1.1 问题情境设置要真实
在问题情境构建中,一定要注重问题情境的真实性,不要脱离实际。数学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构建问题情境时要围绕着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再现课堂,让学生借助对生活的感知来理解数学问题,这样才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如果脱离了实际,那么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无法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时,教师应让学生联想课堂中有没有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如果教师让学生结合长方形进行联想,这样就无法起到作用,因为它和实际生活不相符。
1.2 问题情境设置要有效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数学教学问题情境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能让学生容易接受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够让问题情境法充分发挥作用,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求。如果和学生距离较远,虽然是真实生活中的事件,也无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多种便利的支付方式已成为纸币支付的重要补充,教师在举例支付方式时,如果还只选择纸币的方式,就不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所以教师在举例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以移动支付的方式为例,让学生展开思考,这样就能让问题情境发挥作用[2]。
1.3 问题情境要适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只是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所以教师要在合适的时间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果将课堂时间大量应用在问题情境中,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进程。如一节课有40分钟,情境的创设要保持在10分钟之内,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高效地学习知识,不会造成本末倒置的情况。
2 问题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在课堂中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实际,有效设置问题。通过联系旧知识、设置悬念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兴趣能够帮助他们主动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3]。学生在生活以及过去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对于很多问题蕴含的数学知识,学生以前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与认知可以帮助他们去认识理解这些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提到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从字面上理解,学生会认为小数是指数值非常小的数,经过学习,学生发现并不是这样的,那么什么是小数?想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有效的问题情境导入。教师可提问学生他们的身高与体重是多少。学生回答后再思考发现,身高1.52米指的是1米加52厘米。体重36.8千克指的是36千克加0.8千克。然后提问学生这些数字还在哪里见到过。学生思考后发现原来这些数字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如在超市的价格标签上。学生在刚进入小学阶段就学习了整数,小数与整数本身都属于数,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借助之前的知识学习小数的知识。
2.2 问题情境探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生数学学习中,问题探究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当前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教师要利用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发展。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能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数学学习中,学生会积累一定的数学知识,并将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不断整合。新旧方法之间的冲突、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都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模式下,抓住知识点之间的冲突,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4]。
如学生刚学习正方形面积时,正方形的面积能够借助在正方形中划定小方格来计算。但是联系到实际情况,学校有一个正方形的建筑,要知道顶层的面积,需要如何计算呢?因为建筑面积过大,利用小方格的方法计算会格外困难,那么就需要引入新的知识点,即利用边长乘边长就能快速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这就需要学习探究新方法。新旧知识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冲突。如在之前学生學习过数的加减法,而后又学习了乘除法,对学生而言,在前期的加减法学习时,会形成一定的定向思维,这种思维与乘除法的学习思维是相冲突的。如学生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学习了6到10以内的加减法,紧接着一年级下册就要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入乘法和除法的学习联系呢?这时就需要教师借助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乘除法的学习与加减法相比,在某些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能够提供更多便利。如一个人到超市买了两包6元的奶糖,一块50元的肉,三个2元的烤肠,那么这个人总共要花费多少钱?如果利用加法就是列式:6+6+50+2+2+2,这样计算非常麻烦,利用乘法则是:2×6+50+3×2,这样就可以快速求得答案。
2.3 问题情境适用总结,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学生数学思维是在学习中逐渐建立发展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数学思维。在一节数学课中,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会对数学理论知识有一个宏观性的理解,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需要对知识做好总结,这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深层次理解。以问题情境作为课堂结尾的方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积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5]。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已经有了宏观的掌握,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启发式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不断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小刚同学有20元零花钱,小赵同学有30元零花钱,这时两人想一起买一个计算器,小刚拿出零花钱的,小赵再拿出零花钱的就能购买一个计算器,请问这个计算器需要多少元钱呢?”将问题情境设置好留给学生后,就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后不断思考,联系课堂所学,对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进行有效复习。
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要遵循问题设置要真实,情境设置要有效、要适量的原则。秉承这样的原则,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探究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等,推动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徐万龙.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3).
[2]汪倩羽.寓艺术于教育——分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时代,2020(8).
[3]张兆霞.境中生情 以情启智——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践行问
题情境教学法浅谈[J].新课程(上),2019(10).
[4]王洪祥.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普童话,2019(18).
[5]何亚玲.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J].家长,2019(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